外寒内热证的定义及临床表现是什么?
发表人:
运动与健康
阅读量:
20人
外寒内热证是中医病证名,指的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表寒未解,里热已盛,或者已有内热再感外寒,外寒与内热并存的病证。这种病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喘促气急、咳嗽痰鸣、咯痰黏稠色黄、胸闷、鼻塞喷嚏、流清涕、恶寒无汗发热、面赤口渴、夜卧不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浮紧、指纹浮红或沉紫等症状。这些症状常见于哮喘等疾病中。
以一位哮喘患者的案例为例,这位患者在冬季经常出现喘促气急、咳嗽痰鸣等症状,医生诊断为外寒内热证。经过中医治疗,包括清热解毒、温中散寒等方法,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个案例说明了外寒内热证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有效性。
外寒内热证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阳气不足,导致外界的寒邪侵入,不能及时排出,积聚在体内形成内热。同时,内热也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治疗外寒内热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清热解毒、温中散寒、调和营卫等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外寒内热证的发生也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其次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食物,如绿豆、苦瓜等;此外,还要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外寒内热证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