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VMs)是一种由于胚胎期脉管系统发育异常而导致的血管团块,内含不成熟的动脉和静脉,动静脉之间存在直接交通,缺乏毛细血管。这种病变在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相对少见,仅占1.5%左右,且多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占所有动静脉畸形的50%,其次是四肢和躯干。虽然动静脉畸形是先天性疾病,但只有约60%的病例在出生时被发现,其他病例则在青春期或成年后逐渐显现。病灶通常随身体发育而成比例增长,可能长期保持稳定,也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大,特别是在外伤、青春期或孕期体内激素变化及不恰当的治疗后。
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包括头颈部软组织膨隆、皮肤颜色正常或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暗红色,病灶及周围区域内可见迂曲的粗大血管,表面温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局部可闻及连续性吹风样杂音,提示其具有动静脉瘘和高血流量的特点。颌骨动静脉畸形多见于10~20岁之间,常有渗血或出血发生,应伴有下颌管增粗。X线平片和CT检查可以显示颌骨动静脉畸形的特征性表现,DSA检查则能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团的血管构筑,是制定治疗措施的重要依据。
目前,动静脉畸形的治疗策略主要以介入栓塞为主,辅以手术治疗。介入栓塞的关键是直接消灭异常血管团,禁忌行供血动脉结扎或堵塞。颅面部软组织动静脉畸形常用的栓塞材料有PVA颗粒、NBCA和无水乙醇等。颌骨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注射路径,通过分次、少量推注无水乙醇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无水乙醇栓塞治疗颌骨内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优势是可以破坏异常血管团内的内皮细胞,栓塞效果更长久,且可以显著改善被侵犯的邻近软组织。
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包括组织坏死、心肺功能意外和暂时性血红蛋白尿。为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术中需将穿刺针置于病变的中央,注射剂量需严格控制,每次注射后需等待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再次注射。同时,应注意加大补液量并碱化尿液,避免无水乙醇流入正常组织间隙或肺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