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8岁的大一新生,入学仅两个月便开始出现社交回避、烦躁和情绪低落的症状。据其父亲介绍,患者从小在生活上受到父母的溺爱,但在学习和行为上却有着严格的要求。进入中学后,父母更是将所有家务事都包办,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2009年考入某大学后,患者在父母的陪同下入学,然而当父母欲离开时,患者却极力挽留,直至父母再三安慰才勉强同意他们回家。
起初,患者的表现还算正常,只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然而随着临近考试,患者忙于学习,经常忘记吃饭、不洗衣服,甚至不梳头就去上课。逐渐地,患者出现了情绪低落、不愿与同学交往的症状,常常独自一人在宿舍里唉声叹气、哭泣,自认为没有能力,甚至对父母表示不想读书,想退学。同时,患者还出现了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这位年轻的学生所经历的困境,医学上称之为“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伴随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典型的生活事件包括:居丧、离婚、事业或变换岗位、迁居、转学、患重病、经济危机、退休等。发病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1-3个月内出现,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抑郁心境、焦虑或烦恼,感到不能应对当前的生活或无从计划未来,失眠、应激相关的躯体功能障碍(头疼、腹部不适、胸闷、心慌),社会功能或工作受到损害。有些患者甚至可能出现暴力行为,儿童则可能表现为尿床、吸吮手指等症状。
那么,适应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心理社会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包括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变迁、人际关系恶化、工作和学业受挫、亲友死亡等。其次,个性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应付方式生硬和单调及个体遭受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都可能导致适应障碍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