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 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约为1/5000~1/2000。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结肠远端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临床表现为慢性便秘,严重影响儿童的生理发育和生活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HD的病死率已经降至几乎为零,尤其是近年来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巨结肠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HD的多因素性和病理改变的复杂性,部分病例术后仍存在排便功能障碍,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对HD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应用基因芯片、PCR等技术对HD致病基因进行筛选和鉴定,确定其候选基因,可以完善HD的发病机理,甚至在产前进行筛查和基因治疗,达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同时,研究HD病理改变的目的是指导临床治疗,尤其是对于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病例,发病机制普遍不清,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通过研究病理改变,可以因病施治,制定针对性地治疗策略以及预后的评价。
在临床治疗方面,外科手术是普遍认可的方法,多数效果满意,尤其是1998年以后,经肛门一期根治术的建立使HD的外科治疗趋于大同。然而,少数病例发生的排便功能障碍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了正确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对患者术后的排便功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定,确定排便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才能制定针对的治疗措施。
本研究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进行了系列研究,旨在对HD的胚胎发育、病理改变和术后功能学改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排便功能障碍给患儿、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为针对病因进行孕前及产前干预及预防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HD的外科治疗和术后排便功能评定,提出了一种临床评分与客观评分相结合的肛门功能综合评分标准,克服了过去评价指标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更新和发展了肛门功能评定的概念,为改进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本研究还对HD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进行了评定,发现排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病人的一生。因此,提出“外科治疗畸形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手术的解剖重建,更要重视手术后的功能重建和远期生活质量的提高”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