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治疗和预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治疗和预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一种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由动脉壁粥样硬化引起。该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过度紧张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肢体缺血的发展速度和程度。初期症状可能包括患肢发凉、麻木、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静息痛、组织坏疽、缺血性神经病变、皮肤色泽改变、皮肤附属器营养障碍、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僵硬等症状。体征方面,可能会有缺血肢体肤色苍白、发花,皮肤皱缩、干燥有鳞屑,趾甲增厚,体毛脱失,肢体肌肉萎缩等。触诊时,皮温凉、厥冷,闭塞部位远侧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血管充盈时间延迟。严重缺血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垂足、局部皮肤溃疡甚至肢体坏疽。

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典型症状,指的是行走一段路程后下肢肌肉出现疼痛、酸胀无力,继续行走因症状加重而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可继续行走,同样条件下上述症状反复出现。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常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间歇性跛行包括动脉缺血性跛行、静脉性跛行和神经源性跛行。

在鉴别诊断方面,需要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疾病进行区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见于男性青壮年,90%以上病人有吸烟史,主要累及下肢的动脉如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奈动脉或股动脉等。多发性大动脉炎多见于年轻女性,主要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物理检查方法包括Doppler彩超、MRA、CTA和DSA等。对于自然病程,约1/4的患者可能会自发改善,1/3~1/2的患者保持不变,而1/4的患者可能会加重。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消除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锻炼、药物治疗、手术及介入治疗和探索生物治疗的新方法。药物治疗是治疗下肢缺血的重要手段,需要重视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控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因素,如戒烟、控制高血压病、降血脂治疗、严格控制血糖等。特殊药物治疗包括抗凝、祛聚、扩张血管、溶栓和镇痛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间歇性跛行影响生活和工作、缺血性静息痛、肢体的溃疡和坏疽等情况。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股—腘动脉(膝下)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动脉内膜剥脱+补片扩大成形、扩张加支架及旁路移植等。血管病变的腔内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总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全身疾病的综合治疗及预防干预、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手术、介入的适应证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