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CART和反向CART技术在冠状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CART和反向CART技术在冠状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

随着冠状动脉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成功率有所提高,但仍有一部分病变无法成功开通闭塞病变的真腔,即使使用了逆向导丝通过技术和导丝对吻技术。这种情况下,控制性正向—逆向内膜下寻径(CART)与反向CART技术就成为了开通闭塞病变的重要手段。

病理学研究表明,形成时间较短的CTO管壁通常伴有钙化的厚纤维斑块,而管腔则含有较多微孔道的机化血栓。由于这种病变管腔较为疏松而管壁较为坚硬,因此在PCI时导丝易于走行于真腔而不易穿透管壁或进入内膜下,开通相对容易。然而,长时间的CTO中含有更为坚硬的斑块和更多的钙化成分,无微孔道,导致在使用硬导丝穿越病变时易于穿入内膜下甚至穿透管壁。

以往认为导丝进入内膜下假腔即意味着手术失败,但目前认为这恰恰是CART技术的开始。病理学发现内膜下与外膜之间主要是一些疏松的结缔组织,一旦在此进行球囊扩张,内膜与外膜会在横向及纵向很好地分离形成较大的假腔,而这个较大的假腔正是CART与反向CART技术的关键,在这些技术中正向或逆向导丝与对向导丝正是相会于此,而后才在对侧导丝指引下再入远端真腔。

CART技术的基本操作步骤包括:正向导丝通过近段真腔至闭塞病变近端,穿越病变中进入血管内膜下;选择合适的侧支为逆行路径,在微导管或OTW球囊支持下逆向导丝通过侧支到达病变远端,穿越闭塞病变时进入血管内膜下;沿逆向导丝送入球囊,大小视侧支通路的直径和闭塞段血管的估计直径而定;球囊保持低压力充盈状态略后撤以使假腔持续开放,之后操纵前向导丝进入假腔,以逆向导丝为路标继续送入远端真腔。反向CART技术的操作基本步骤与CART技术相同,但不需要通过侧支通道送入球囊,无侧支损伤的担忧。

无论是CART还是反向CART技术都要注意正向导丝与逆向导丝在内膜下一定要十分接近,至少要在两个相互垂直的体位进行确认,如果任何一个体位有分离趋势,均须将其调整为两个导丝相互紧抱,否则即使球囊扩大假腔,前行导丝也难于找到对侧进入真腔的入口,因此导丝相互靠近是进行球囊扩张前的必备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可以CART与反向CART技术并用,也就是说分别由正、逆向送入一定口径的球囊,两球囊总横截面积等于闭塞段估计的血管横截面积,分别沿各自导丝至闭塞病变内的假腔,先扩张一侧球囊压迫锚定另一侧导丝,使另一侧球囊获得支撑而得以前送,而后扩张对侧球囊而使同侧导丝被锚定,又使同侧球囊获得支持得以前送,如此交替前进直至两球囊位于同一水平,撕开中间的结缔组织隔膜打通两个独立的假腔为一个大的假腔,此后分别用导丝寻找对侧真腔的入口,至远端真腔,这种操作可能会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闭塞段较长而前送球囊阻力很大时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CART和反向CART技术虽然可以帮助开通闭塞病变的真腔,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限制。例如,CART技术可能会导致侧支通道难以通过与闭塞段直径相似的球囊,操作复杂,风险高,成功率略差;反向CART技术的缺点主要是逆向导丝路径较长并且通过细小的侧支,阻力大,操控难度大。因此,在选择使用这些技术时,需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不可作为首选技术甚或刻意追求。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