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潘霄

焦虑、烦躁、浑身不舒服,你可能得焦虑症了

焦虑、烦躁、浑身不舒服,你可能得焦虑症了

有人说,如果说每一个社会有一种精神疾病,那日本就是强迫症。而中国,则是焦虑症。

焦虑,在我们的社会中无处不在。

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无数的人和事,好的坏的,温暖的回忆,渐长的伤痕,随着岁月沉淀下来。当我们遇到不同阶段的困难和考验时,我们的情绪或多或少会随之影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是焦虑。大家常常会为什么而焦虑呢?

学生:一到考试就焦虑;

恋人:对象不回我消息的时候,我就会很焦虑;

家长:孩子成绩差,怎么学都学不好,时时刻刻在为他的前途焦虑;

亲人:父母或者孩子生病的时候,深刻体会到焦虑;

职员:领导说你来我办公室一下的时候,迅速变焦虑;

乙方:项目不能按时交付,无比焦虑;

房奴:最焦虑的,就是房贷了;

社畜:加班算吗?

平民:没钱......

 

焦虑情绪是一种祖传的生存本能,帮助人时刻保持警惕,未雨绸缪。但焦虑过了头,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我们就必须要重视起来了。那么焦虑到什么程度算焦虑症呢?

 


焦虑障碍(焦虑症)

概念: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是女性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焦虑障碍的诊断和类型:在DSM-V中,焦虑障碍是指以过分地、没有理由地担忧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心理障碍,包括分离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恐怖症(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定恐怖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主要类型。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一种最常见的焦虑障碍“焦虑症”(又叫做广泛性焦虑障碍)

基本特征:“过分的焦虑和担忧”;

持久的焦虑,六个月及以上的大多数日子,难以控制的担心。

常见病因:与遗传、个性、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生理情况、躯体疾病等有关。

焦虑症是一种病,我们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焦虑症的自我评估

核心临床症状:

1、持续存在的过度焦虑和担忧(核心症状是没有具体事由的焦虑,往往模糊不清,担心发生某些不好的事情);

情绪会变得反复无常,会因为某些事情整日提心吊胆、过度担忧、恐惧和害怕;

对某些事情特别期待,但又容易怯场、惶惶不安,做事手忙脚乱,然后又特别失落等等各种不良情绪;

(区别于正常的紧张,紧张是对现实客观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焦虑症是与现实处境情况并非完全对应的强烈的不愉快情绪。)

2、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肌肉紧张、慢性消化不良、头晕胸闷、心慌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手抖出汗等。

4、妨碍心理/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受损,影响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工作能力也下降。病员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心理痛苦。

5、持久性:病程标准符合上述症状至少六个月。

 

其他特点:

1、睡眠障碍、注意力集中困难;一直难以入睡,吃不下、睡不香,完全无法做事。

2、易激惹、高度警觉。有时候会因为某些小事大吵大闹,例如烦恼、急躁或愤怒。

3、识别率低:它比抑郁症更难自我察觉,许多人被焦虑症纠缠多年,才会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病人自我感知能力差,过多的聚焦于躯体症状,容易被病人误以为是其他各种身体疾病(肠胃病、心脏病、高血压、头痛)。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报告大多正常,白花了检查费还治不好。很多时候都是在其他科室诊疗了很久发现效果不佳,才转诊到精神心理科。

 

如果你自我评估后推测自己可能患焦虑症,不要担心,也不要逃避,对自己宽容一些。

焦虑症并非不可战胜:不必一个人硬抗,医生和咨询师能够帮助你。

 

二、精神科医生诊断焦虑症的步骤

首先需要排除器质性因素(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排除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所以需要完成身体检查。

了解病程特点(纵向、间歇期):家族史、过往史、病程及病程特点。

个性特征:性格缺陷、当下精神痛苦程度。

生物症状明显度:运动性不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程度。

自我感知能力:对自身焦虑症的认识,对自己焦虑症的控制及反馈能力。

发病年龄:35~55 岁是焦虑易发期。

 

那如果看完以上内容,你觉得自己也受到焦虑情绪的困扰,那建议你前往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并进行精神心理面诊。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吃精神心理科药物常见副作用的应对方法——药物科普(2)

一、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的副作用和应对 许多患者在首次使用抗抑郁药物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焦躁不安等,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或消失不同抗抑郁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大部分新型药物的总体耐受性良好,治疗中断率低,安全性较高. 恶心、呕吐:饭后或者分次服药,随着治疗可自行缓解 瘙痒:局部使用保湿剂或服用抗组胺药 便秘:保证摄入充足水分或服用泻药 体重增加:运动,或换用较少引起体重增加的抗抑郁药物 静坐不能:服用镇静药物、早晨服药 失眠:加用镇静催眠药物等 (成人)性欲减退:加用西地那非、他达拉非或换用较少影响性功能的抗抑郁药物 二、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的起效时间 抗抑郁药物通常要服用2-4周后起效,6-8周后病情才会明显好转或基本恢复 三、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服药后短期就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恶心等,怎么办? 如果在个体耐受范围之内,建议继续坚持服药 也可视情况暂时减少服药剂量,待不良反应症状减轻后再逐渐恢复到原先的药物剂量水平 如果不良反应持续加重无法耐受,就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考虑是否换药,或辅助其他治疗手段 四、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会减不掉吗?会发胖吗? 不会减不掉,一般达到正常治疗时间后可逐步减药、停药。 抗抑郁药一般不会发胖(帕罗西汀、米氮平除外)。 五、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会影响孩子学习吗? 一部分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会导致困倦,影响孩子白天学习,可以: 调整用药时间,放到晚上服用 换用其他不会导致白天困倦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 减小剂量,观察效果 六、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需要服用多久? 第一次发病,药物起效后服用6-9个月 第二次复发,药物起效后服用2年 三次以上复发,终生服药 七、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齐拉西酮)的副作用的应对 体重增加 有研究显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减重6斤以上(当然是在正确、坚持的前提下)。 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要管住嘴。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我们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甜食、烧烤、肥肉等高糖高脂的食物,多吃低糖水果、叶类蔬菜、高纤维食物等低能量食物,这样既能增加饱腹感, 又能限制能量摄入。 其次要迈开腿。平时可适当做做有氧运动, 比如慢跑、跳舞、打太极拳等,如果实在提不起精神,哪怕每天散步30~40分钟也是好的,这样能增加能量消耗、抑制食欲、维持体重和增加健康感。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每天监测一次体重。但要注意的是,监测体重时,我们最好固定在一天中的同一时间,而且用同一个秤来称,这样才能保证准确性。 2.便秘 患者应多活动、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像芹菜、冬瓜、南瓜、空心菜、木耳、香菇、蘑菇等富含膳食纤维比较多的蔬菜,以及火龙果、猕猴桃等带籽的水果,都有助于帮助我们排便。 若便秘的症状难以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果导片、番泻叶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可外用开塞露。 3.嗜睡 将药物放到晚上服用 换用其他不导致嗜睡反应的药物 病情稳定情况下尝试减量 4.皮炎 出现皮炎时,要牢记不能使用碱性肥皂清洁皮肤。 当患者感到瘙痒难耐时,禁止用手抓挠。若患者的皮炎已破损,还应定期进行清创换药。

潘霄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64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解决睡眠问题的小妙招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急性失眠、慢性失眠、失眠合并焦虑/抑郁。 部分人在短期失眠出现后,不能进行正确应对,发展成为一些不良的观念和行为习惯,进而转化为慢性失眠。疫情时期,缓解恐惧和维持良好的睡眠卫生是维持良好睡眠的根本之道。 11个小妙招调节睡眠障碍 1、你只需要刚刚好的睡眠即可 失眠的人总认为睡眠不足,所以要赶快上床睡觉,多一些躺床时间,就有多一点机会可以睡着。但是躺床时间过多会造成片段化睡眠和浅睡眠,失眠机会增加。 2、每天同一时刻起床,坚持一周7天都如此 同一时间起床和同一时间就寝能帮助建立生理时钟(“在固定时间想睡,在固定时间醒来”)。生理时钟不太会坏掉,但是很容易跑掉,就像钟表用久了,有时候会变快,有时会变慢,都可能造成在该睡觉时睡不着的问题。 3、规律锻炼 锻炼能使我们消耗很多体力甚至脑力。制定锻炼时间表,能帮助累积夜间恒定机制的驱力,使人快速进入深睡眠,促进更强烈和更多的睡眠。但是睡前3小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4、确保你的卧室舒适而适宜睡眠 光线和声音会激发我们的清醒系统,导致夜间觉醒,影响睡眠质量。睡眠环境过冷或过热可能会影响睡眠。数据表明,在冷的环境里睡觉可能会有助睡眠。但不是太冷的环境,大概温度是15℃—20℃而身体需要毛毯跟周围温度隔绝。 5、规律进餐,且不要空腹或过饱上床 饥饿或过饱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临睡前若感到饥饿可以进食少量零食(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类)能帮助入睡,但避免过于油腻、难消化或过多进食。 6、夜间避免过度饮用饮料,减少咖啡类产品的摄入 1)为了避免夜间尿频而起床上厕所,就寝前不能喝太多饮料 2)咖啡因类饮料和食物(咖啡、浓茶、可乐、巧克力)会引起入睡困难,夜间觉醒及浅睡眠。即使是早些使用咖啡也会影响夜间睡眠。 7、避免饮酒、抽烟,尤其在夜间 1)尽管饮酒能帮助紧张的人更容易入睡,但在之后会引起夜间觉醒。酒精的半衰期相对比较短,这可以导致反弹性觉醒和失眠,也可以导致脱水促使醒来。饮酒促睡眠可能会促使一种交换:更容易入睡,更容易早醒。 2)尼古丁是一种兴奋剂,尽量不要在夜间抽烟。 8、别把问题带上床 晚上要早些时间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制定第二天的计划。烦恼会干扰入睡,并导致浅睡眠。 9、不要强迫入睡 睡眠不能被要求或强迫,这样只能将问题变得更加糟糕。 10、卧室和床头不要摆放闹钟,夜间避免看时间 反复看时间会引起挫败感、愤怒和担心,这些情绪会干扰睡眠“促进”失眠。 11、避免白天打盹、小睡 白天保持清醒状态有助于夜间睡眠。如果想通过小睡恢复精神,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大约半个小时是最好的。白天过度的小睡会影响到晚上的睡眠节律和质量导致浅睡眠。用白天补觉的时间去运动,增加光照以及接收声音的刺激。

潘霄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64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吃精神心理科的药你需要知道的——药物科普(1)

关于精神科药物,大家都比较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很多已出现副作用的朋友们会因难以忍受而选择停药。而很多未开始用药的朋友们会被这些副作用吓得惊慌失措,为此丧失了治疗的勇气。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方法总比困难多。最重要的是听医生的话,定期到医院做好各项指标监测,如果服药后,出现任何不舒服的感觉,都应该尽快与您的医生联系。最忌讳的是自己突然把药停掉,这会让你的治疗大打折扣或半途而废。 一、以下是谣言 ×精神心理科的药,副作用特别大 错,副作用可控 ×精神心理科的药,会让人发胖 错,绝大部分药都不会 ×精神心理科的药,会让人大脑迟缓 错,绝大部分药都不会 ×精神心理科的药,伤肝伤肾 错,合理使用,绝大部分药都不会 ×精神心理科的药,吃了就不能停 错,要看具体情况 二、正确认识药物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就是在正常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明明只是想吃点止痛药来治头痛,结果头是不痛了,却出现了胃痛,胃痛就是用药后的副作用)。 世界万物都有两面性,就算平常喝水解渴,也有副作用,比如喝多了总跑厕所。药物也一样,只要是药,不管是西药、中草药或中成药,有正向的治疗作用,自然就有负向的副作用。 当一些轻微副作用出现时,我们不必过于紧张,因为所有的药物在研发、试验、上市过程中,经过了层层把关,确保药物副作用在合理的可控的范围内,才被批准生产,最终到患者手中。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治疗作用。这才是研发药物的真正目的。 三、药物副作用有规律可循 1. 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时,很多患者在用药后不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通常持续7~10天后便会逐渐消失。 2. 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等)时会出现白天嗜睡、犯困等表现。尤其在用药初期最为明显。 3. 服用镇静催眠药(如安定类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时会出现头昏、头晕和乏力等表现。大多数发生在用药第1周,但如果患者服药剂量很大,有可能伴随整个用药过程。 4. 有些患者在服用氯氮平、奥氮平、帕罗西汀、喹硫平、利培酮等时,出现体重增加,腰围变粗,脸部变圆变大等表现。有些患者会在用药后1周就有所表现,也有些患者有可能在用药后2~3个月出现。通常情况下,在用药后前3个月体重增长的比较快。 5. 有些患者服用某些精神类药物(如碳酸锂)时,有可能出现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这种情况与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关,多发生在用药量比较大的时候。 6. 有些女性患者服药(如氨磺必利)后还会出现月经量少、闭经、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通常是在用药后1~2个月后发生,在服用较大药物剂量时比较明显。 7. 有些患者在服药后也会出现便秘、痤疮、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与用药时间及剂量有关。 四、副作用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 当你查看药品说明书时,会被上面罗列出的密密麻麻的副作用吓着吗?会为要不要吃而纠结吗? 我们使用的药物经过消化道、皮肤或静脉,由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并且和各组织器官发生作用,这一过程十分复杂。它会受到年龄、体质、服药剂量、服药时间、是否合用其他药物、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种药物吃进去,有的会不出现副作用,有的症状很轻微,有的却比较明显,这都很正常。 说明书上列出的副作用是药品在研发过程中参与试验的所有人群的结果,而这些是否一定会发生,哪些会发生,哪些不会发生,程度有多重,因人而异,只有吃过才知道。有时“试错”真的难以避免。 五、辩证看待副作用 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两者总是如影随形。虽然副作用确实让人很烦恼,但用药的重点应该是看药物对治疗疾病有没有效。如果一种药物没有副作用,但疗效却很不理想,那干嘛要用那个药物呢? 而且副作用与药效只有一线之隔。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治疗作用,如引起嗜睡的药物,对失眠患者来说,就是治疗作用;引起发胖的药物,对于伴有神经性厌食的双相障碍患者,也不失为一种正向作用等。 因此,我们要放平心态,科学理性面对药物的副作用。

潘霄

副主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6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