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挑战,ACS发作最大的罪魁祸首!
血栓形成是导致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发生心脏事件的基本病理改变,抗栓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正常的动脉血管内壁,是光滑、有弹性的。血管在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危险因素作用下,发生内皮损伤,富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血管内皮下1,在血管内部形成斑块。日积月累,斑块堆积会越来越大,而导致动脉血管发生狭窄,血流受阻。其中有的斑块像一个皮薄馅大的饺子很不稳定,容易破裂,即“易损斑块”。
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处于非激活状态。而斑块破裂可导致在血液循环中血小板粘附在暴露的血管内皮下组织,黏附的血小板被激活,激活的血小板不断聚集,在受损部位聚合成形成血栓2,3。由此可见,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血栓形成是导致ACS发作的主要病理机制,常常危及患者生命
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心绞痛4,5。ACS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胸闷等,部分患者病情发作急骤,病情迅速恶化,常导致不可逆性心肌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当前我国急性心梗(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19年AMI农村和城市的死亡率分别为78.24万和60.20/10万6。
氯吡格雷直面血栓挑战,防治ACS
抗栓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疗是ACS最重要的干预措施,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药物。氯吡格雷为第二代P2Y1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IIb/III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7。
CURE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入选了12,562例急性发作24
h内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接受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然后75mg/日)或安慰剂,两组均联合阿司匹林(75~325mg,每日一次)和其它标准治疗,接受治疗达一年。氯吡格雷组和安慰剂治疗组中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的患者数分别为582例(9.3%)和719例(11.4%),氯吡格雷治疗组相对危险减少为20%(95%CI:10%-28%;P=0.00009) 8。
综上所述,在ACS的发生机制中,血小板的激活、黏附和聚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对于 ACS 的治疗就至关重要,氯吡格雷直面血栓挑战,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1. Rader DJ, Daugherty A. Nature. 2008 Feb 21;451(7181):904-13
2. Mark R. Thomas, et al. Platelets in Thrombotic and Non-Thrombotic Disorders. 2017; pp 1015-1028
3. Neumann FJ, et al. Eur Heart J. 2019;40(2):87-165.
4. Amsterdam EA,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14 Dec 23;64(24):e139-e228.
5. 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
6. 2021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7. 氯吡格雷中国说明书
8. Yusuf S,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5(7):49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