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尹莉娜

总是“转圈圈”的人--聊一聊强迫症

总是“转圈圈”的人--聊一聊强迫症

总是“转圈圈”的人

莫名的伤感,总是有一个荒唐念头困扰着自己,而在其他人看来这种忧虑是不可理喻的;

忍不住反复的洗手;

总是不自觉地拍打衣服,好像身上有灰尘没有拍干净;

一个字写错了,一定要把全文重写一遍;

出门上班,总是觉得门没有锁好,放心不下又返回来检查,再走出去,又开始怀疑“到底刚才锁好了吗?”…

每当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我会问道:“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转圈圈”的人,总是努力地想停下来向前走,可是还是会不自觉地回到那个情景中?”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属于一种焦虑障碍,它是指人的精神和行为出现强迫性的一种精神障碍类的疾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

强迫症的症状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迫思维,另一个是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一种以刻板形式出现的侵入性思维,它可以有各式各样的主题,这些脱离实际情况的思想和观念,无一不给人带来负性情绪,引起人们的焦虑。

当这种侵入性思维引起焦虑后,有一些人会觉得必需做一些事来缓解焦虑,这时就出现了强迫行为。比如反复清洗、检查、计数等等。

在这个阶段的焦虑已经脱离了实际情景,甚至是毫无理由地不断产生,而患者的大脑会启动防御机制,让患者认为自己的焦虑是合理的。

有这种症状的人,一方面表现出极度的强迫,会不断的重复,另一方面他内心对此行为又非常的厌恶,会有很强的反强迫意愿。

于是,在这种矛盾中,不但有强迫行为带来的困扰,还会有对自己有强迫行为的深深的自责。比如他会重复一些无意义的行为,这些在周围人眼里是不能被理解的,甚至被嘲笑,可是他的潜意识又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伴随着挫败感、无助的同时往往还会有自责和自我贬低。

如何破局?

第一、接纳强迫观念。

接纳是说看清有这么个东西,它是虚假的、夸张的、过度的,它发生肯定是有什么原因,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选择不在意它,那它就是一个杂念。

如果你试图控制自己的思想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因为你对它的过分关注会进一步强化了它的存在。

认知行为治疗对很多强迫症患者有显著疗效,就是让他们“暴露”在他们认为的“危险的”、“不好的”情境中,虽然还是会有侵入性思维的困扰,但是患者会越来越善于摆脱这些杂念。

第二、当我们接纳了它的存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

比如我知道我的杂念又来了,它是虚假的、夸张的、过度的,不会对我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那我就比较容易继续完成手头的事,或是我可以会换个空间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能使焦虑得到缓解, 精神状态得以调节。

第三、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找出症结所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迫性的重复,其实是因为来访者内心有一个很深的的没被解决的症结。

所以,他内心总有一个动力在推动他,目的是他想在重复当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满足未被满足的渴望和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和能力去遇见或看到症结,那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一起去探索,去遇见或看到症结所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失眠是洪水猛兽吗?

“医生,我睡眠时间好少,是不是失眠?” “我失眠,我老睡不着,好难受!” “医生,我夜里爱醒我又失眠了,可不可以给我开点安眠药?” 在咨询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老年人,也有青少年、中年人。 什么是失眠? 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容易惊醒,彻夜不眠等都可以算作失眠。 长期工作紧张、焦虑的人 面对考试压力的孩子往往容易失眠。 失眠可以是孤立存在的,也可能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同存在。 失眠有哪些误区? 一是纠结于睡眠时间。 许多人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每天睡眠 8 小时最好,不到 8 小时好像就是对健康有害。其实睡眠因人而异,比如现在学生睡眠时间普遍较少。时间长短不是关键,第二天精力充沛是目的。 二是纠结于失眠这件事。 有的人上床了,半天没睡着,就不停地提醒自己快睡快睡;有的人半夜醒了,就会埋怨自己,怎么又醒了,快点睡啊!这种焦虑的心态下,更是难以入睡。 失眠一定要吃安眠药吗? 如果你正与失眠做斗争,你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但是尽量不要用服用安眠药的方式,因为大多数药物在帮助睡眠的同时也有些隐患。比如产生耐受性和依懒性,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导致睡眠异常,肌肉松弛等等。 通常我会和来访者交流,了解失眠出现的时间和症状,衡量要不要建议其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断。 如果没有那么严重,接下来就和来访者探讨出现失眠的引发事件,争取找出焦虑点,运用认知疗法,松动偏差认知。 我们还会讨论睡眠习惯、睡眠环境等,寻找有利于入睡的方式,在包括腹式呼吸、渐进式放松等一些辅助方式的指导。 即使是长期失眠严重,已经出现头晕头痛、消化不良、肢体或面部麻木、月经不调等身体反应的来访者,需要用药,也一再嘱咐来访者到医院找医生面诊开药,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减药量,不要道听途说自行用药。

尹莉娜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15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总是“转圈圈”的人--聊一聊强迫症

总是“转圈圈”的人 莫名的伤感,总是有一个荒唐念头困扰着自己,而在其他人看来这种忧虑是不可理喻的; 忍不住反复的洗手; 总是不自觉地拍打衣服,好像身上有灰尘没有拍干净; 一个字写错了,一定要把全文重写一遍; 出门上班,总是觉得门没有锁好,放心不下又返回来检查,再走出去,又开始怀疑“到底刚才锁好了吗?”… 每当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我会问道:“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转圈圈”的人,总是努力地想停下来向前走,可是还是会不自觉地回到那个情景中?”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属于一种焦虑障碍,它是指人的精神和行为出现强迫性的一种精神障碍类的疾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 强迫症的症状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迫思维,另一个是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一种以刻板形式出现的侵入性思维,它可以有各式各样的主题,这些脱离实际情况的思想和观念,无一不给人带来负性情绪,引起人们的焦虑。 当这种侵入性思维引起焦虑后,有一些人会觉得必需做一些事来缓解焦虑,这时就出现了强迫行为。比如反复清洗、检查、计数等等。 在这个阶段的焦虑已经脱离了实际情景,甚至是毫无理由地不断产生,而患者的大脑会启动防御机制,让患者认为自己的焦虑是合理的。 有这种症状的人,一方面表现出极度的强迫,会不断的重复,另一方面他内心对此行为又非常的厌恶,会有很强的反强迫意愿。 于是,在这种矛盾中,不但有强迫行为带来的困扰,还会有对自己有强迫行为的深深的自责。比如他会重复一些无意义的行为,这些在周围人眼里是不能被理解的,甚至被嘲笑,可是他的潜意识又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伴随着挫败感、无助的同时往往还会有自责和自我贬低。 如何破局? 第一、接纳强迫观念。 接纳是说看清有这么个东西,它是虚假的、夸张的、过度的,它发生肯定是有什么原因,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可以选择不在意它,那它就是一个杂念。 如果你试图控制自己的思想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因为你对它的过分关注会进一步强化了它的存在。 认知行为治疗对很多强迫症患者有显著疗效,就是让他们“暴露”在他们认为的“危险的”、“不好的”情境中,虽然还是会有侵入性思维的困扰,但是患者会越来越善于摆脱这些杂念。 第二、当我们接纳了它的存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 比如我知道我的杂念又来了,它是虚假的、夸张的、过度的,不会对我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那我就比较容易继续完成手头的事,或是我可以会换个空间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能使焦虑得到缓解, 精神状态得以调节。 第三、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找出症结所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迫性的重复,其实是因为来访者内心有一个很深的的没被解决的症结。 所以,他内心总有一个动力在推动他,目的是他想在重复当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满足未被满足的渴望和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这个意识和能力去遇见或看到症结,那可以通过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一起去探索,去遇见或看到症结所在。

尹莉娜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6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理知识在网上可以查到,还需要做心理咨询吗?”

在心理健康评估服务中,有些来访者对心理咨询跃跃欲试,但又心存疑惑:“心理知识我在网上都查的到,还需要做心理咨询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纳对心理咨询的定义是———心理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助人者的手法及其所创造的气氛使人们逐步学会以更积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 简单来说,心理咨询是发生在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中,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相关方法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 咨询师做为一个稳定的客体与来访者互动,至少有两大好处: 帮助来访者自我觉知。 带给来访者不同的生命体验。 来访者会把对重要他人,如父母、亲人等的感情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这在心理学中称为移情。 咨询师通过移情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对他人的情绪反应,引导他讲出痛苦的经历,渐渐地一些压抑很深的情绪会浮现出来,自我觉知被打开,这远远比说教式的给出答案更让人接受。 咨询师做为一个稳定的客体,通过构建来访者儿时缺乏的关系,可以给予来访者不同于以前的生命体验。 在互动中,咨询师的回应方式常常不同于来访者熟悉的那种,来访者常会有“你怎么是这样”、“原来是这样”的诧异,会渐渐地多了一些观察和思索。 在构建来访者儿时缺乏的关系的过程,来访者会逐渐清晰地认识自己与社会,逐渐改变自己对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处理好各种关系,改善生活品质。 比如一个对自己有很多要求的来访者,困惑于总是为他人殚精竭虑,又常常遇到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背叛。“为什么我这么为他们着想,他们会这样对我?”“为什么我每一次都痛苦,又忍不住这样去做?”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也明显感受到他的讨好和高配合度,通过咨询探讨发现,这种行为背后是源于幼年时没有被很好疼爱的经历,导致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听话、乖巧、努力做事才能被看到。 在他早期的那些关系中,始终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不够好的,做错了甚至是要被抛弃的状态,这让他总是充盈者惴惴不安、委屈,同时也含有被忽视的愤怒和做不到的羞耻。 一个没有被善待过的孩子,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对自己好,总会隐隐有种不配得感; 一个在讨好中求生存的孩子,他真的不知道自己长大了是可以拥有独立生存能力的。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共情他、抱持他,让他体会到不同以往记忆里的回应方式,渐渐地他开始关爱自己,并且没有那么愧疚,他开始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渴望,甚至是愤怒的情绪。 这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体验,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没有行为好坏的评判,只有需求不断被看见,被满足,疗愈的过程悄然而至。

尹莉娜

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49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