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神疾病的研究进展「研究综述 」
发表人:
严林清
阅读量:
446人
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多迁延不愈。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成人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由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我国所有非传染性疾病的13%,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给国家、社会、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负担。
目前精神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的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精神障碍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与MTHFR、FKBP5基因多态性有关。其中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能够增加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可能的机制为MTH FR基因多态性影响甲硫氨酸循环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向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的转化过程,进而导致精神障碍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发生紊乱。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精神分裂症
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是否发生改变”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显著增高,但尚未得到一致结论。
2006 年,Muntjewerff等对既往的研究进行了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每增加5μmol/L,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风险将增加70%。依据前期的研究结果,一些学者进一步围绕“抗精神病治疗能否影响血清Hcy水平”和“对高血清Hcy水平进行干预是否能改善预后”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探索。其中一项关于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予利培酮治疗的研究结果显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疗效与血清Hcy水平下降呈正相关;另一项研究通过纳入血清Hcy水平>15μmol/L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结果发现,与安慰剂相比,予维生素B治疗3个月后,随着血清Hcy水平的降低,精神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但也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Hcy水平较健康人升高,通过干预血清Hcy水平可能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抑郁症
与精神分裂症类似,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变化情况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一项通过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血液与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测的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增高,并伴随着血清叶酸以及脑脊液叶酸、S-腺苷甲硫氨酸、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下降。根据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增高的研究结果,一项利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对血清Hcy水平增高的老年患者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血清Hcy水平显著降低,但抑郁症状未见明显缓解;另一项研究纳入了4331名老年女性受试者进行为期7年的随访,结果发现,长时程、大剂量的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并不能降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所以作者认为,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可能要高于正常健康人,降低血清Hcy水平不能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针对这一结果,我们还需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双相情感障碍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不明确,既往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与血清Hcy水平的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明显增高。一项通过比较198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84名健康受试者血清Hcy水平的研究,结果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锂盐、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心境稳定剂可以增加患者血清Hcy水平,其中周双桨等研究结果发现锂盐导致高血清Hcy水平发生率要高于丙戊酸,这一研究结果与前面几种疾病降低Hcy水平症状得到改善的推论似乎不相符,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同时心境稳定剂的使用是否会通过增加血清Hcy水平进而增加心血管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临床问题。
总之,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有所增高,但也应注意心境稳定剂对血清Hcy水平的影响,此外,是否可以通过血清Hcy水平来预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心境稳定剂的敏感性,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增高,但精神分裂症较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证据更为充分。
血清Hcy水平增高引起精神疾病的可能机制为:①高Hcy具有神经毒性作用,Hcy通过激活或者抑制N-谷氨酸受体,参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②Hcy能够增加凋亡蛋白Bax与抑制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从而触发神经元的凋亡程序,引起脑功能障碍;③Hcy能够加剧氧化应激反应,引起抗氧化酶活动及其他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的异常,进而导致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增高;④Hcy增高直接反应了甲硫氨酸循环的受阻,该循环受阻可引起体内甲基化水平降低,最终导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障碍,进而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此外,有研究结果显示强迫症、孤独症等精神疾病的血清Hcy也发生了改变,但都未得到一致结果。所以,目前研究结果异质性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各类精神疾病间的症状错综复杂,而目前ICD与DSM诊断标准是根据症状学进行分类的,医生的主观性强,会导致疾病的误诊率高、敏感性差,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考虑根据症状进行划分,以探讨症状与血清Hcy变化间存在相关关系,从而依据临床症状对血清Hcy水平进行干预,为精神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可能性。
除此之外,我们可通过研究MTHFR基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与精神疾病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高危因素,并针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干预,以达到精准预防和更好的帮助患者,实现从科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展望
精神疾病是一类病因未明的复杂疾病,由于症状之间相互重叠,不同时期症状表现不一,常被误诊,据统计约1/4处于抑郁相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误诊为抑郁障碍,约有1/3的抑郁患者对某种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故为了提高诊断正确率及治愈率,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甲硫氨酸循环的紊乱在精神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未来我们可以融合人工智能、流行病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脑网络组学等多学科,对该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精神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维生素B族、甲基化与抑郁症:揭开营养与心理健康的微妙联系
在我们的饮食中,维生素B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B族营养与人类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关键的联系。本文将探索维生素B族、甲基化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机制到临床实践,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启示的话题。 维生素B族和甲基化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维生素B族和甲基化之间的联系。维生素B族包括多种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B1、B2、B6、B9和B12等。这些维生素在细胞代谢、DNA合成和神经传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基因调控方式,调节着基因的表达模式,影响着细胞的功能和发育。维生素B族和甲基化之间的联系在这里开始。 维生素B族和抑郁症: 大量的研究证实,维生素B族和抑郁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许多人患有抑郁症时,体内的维生素B水平会降低。维生素B缺乏会导致人体中色氨酸水平下降,而色氨酸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维生素B缺乏还可以影响甲基化的水平,使得基因表达异常,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甲基化与抑郁症发病机制: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甲基化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甲基化异常是许多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抑郁症患者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和正常人群相比存在着显著差异。甲基化异常可以影响到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翻译,进而影响到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维生素B族与甲基化的复杂关系: 维生素B族和甲基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人体中,维生素B族通过代谢途径来影响甲基化水平,从而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另一方面,甲基化也可以改变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翻译,影响维生素B的代谢和吸收。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维生素B族和甲基化之间的联系更加复杂而微妙。 维生素B族在抑郁症临床中的应用: 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维生素B族可以作为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手段使用。例如,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症症状。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B族的治疗对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起到改善增加了。 未来展望与挑战: 维生素B族和甲基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抑郁症的关系,仍然需要深入的研究。未来,我们需要在维生素B族、甲基化和抑郁症之间建立更加精细的模型,探索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同时,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评估使用维生素B族在抑郁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针对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做出更为详细的剂量和用药方式指导。 维生素B族和甲基化是我们饮食和生物学中的重要元素,与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充足的维生素B族营养可以改善抑郁症的症状,缺乏维生素B族,甚至可能加剧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维生素B族和抑郁症之间的联系,渐渐揭开了以营养和分子机制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维护的新视角。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探索、拓展和应用这个领域,让我们的营养和心理健康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严林清
主治医师
上海歌特维康门诊部
45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开启大脑新时代!经颅磁治疗:重塑心灵的奇妙力量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正逐渐崭露头角——经颅磁治疗。本文将带您进入经颅磁治疗的世界,揭秘它如何利用磁场力量治愈精神疾病,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与生活品质的提升。 什么是经颅磁治疗?经颅磁治疗是一种非侵入式的神经调控技术,它利用磁场力量刺激大脑特定区域,通过调节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改善和治疗精神疾病。相比传统药物治疗和精神疗法,经颅磁治疗无需手术,无副作用,安全有效。 经颅磁治疗的原理是什么?经颅磁治疗通过在头皮上放置导向磁场的线圈,产生特定的磁场,穿透颅骨,直接作用于脑神经元。这种磁场刺激能够激活或抑制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调整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 经颅磁治疗可以治疗哪些精神疾病?经颅磁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和成瘾行为等。研究表明,经颅磁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尤其对于那些反复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经颅磁治疗的优势何在?相比传统治疗方法,经颅磁治疗有着诸多优势。首先,治疗过程无痛无创,患者轻松舒适,无需住院或手术。其次,经颅磁治疗的疗效快速显著,患者在数次治疗后就可感受到明显的改善。此外,经颅磁治疗避免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降低了患者的药物依赖性。 研究与案例分析:经颅磁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多项研究证明其疗效。以抑郁症为例,一项对340名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经颅磁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卓越,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此外,一名抑郁症患者的案例展示,经过经颅磁治疗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症状显著减轻,重获生活的信心和积极性。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颅磁治疗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对于治疗其他精神疾病如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期待经颅磁治疗为精神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改善。 经颅磁治疗作为一项突破性的神经调控技术,正以其独特的治疗方式和显著的疗效,为精神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它的非侵入式、无副作用的特点,使其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相信在未来,经颅磁治疗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心灵的重生与健康的归来。 以上仅是经颅磁治疗的简单介绍,详细疗效、应用范围及风险还需咨询专业医生。想了解更多关于经颅磁治疗的信息,请持续关注我。相信科技的力量会为心灵带来更多的奇迹!
严林清
主治医师
上海歌特维康门诊部
46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解密甲基化:探索甲基化与精神健康的联系
在当代生物学研究中,甲基化作为一种常见的基因调控方式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着神秘而微妙的联系。本文将探索甲基化与精神健康的关系,从分子层面到临床实践,为读者揭开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 什么是甲基化?甲基化是一种常见的DNA修饰方式,通过向DNA分子添加一个甲基基团来影响基因的表达。甲基化可改变基因的活性,进而调节细胞的功能和发育。最近的研究发现,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甲基化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研究表明,甲基化在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甲基化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这些精神疾病患者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与正常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证实了甲基化在精神健康中的重要性。 甲基化影响精神健康的机制:甲基化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对精神健康产生影响。例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HIPK3基因在甲基化水平上存在异常,这可能导致HIPK3的表达下调,进而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加剧抑郁症症状。这一发现揭示了甲基化在精神健康中的作用机制。 环境与甲基化: 环境因素也在甲基化调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早期的环境暴露(如压力、饮食和药物滥用)可以导致基因组的长期甲基化变化,进而增加发生精神疾病的风险。这一发现提醒我们,精神健康的预防与治疗不仅需要考虑遗传因素,还需要注意环境的影响。 甲基化与精神健康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甲基化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一项研究发现,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抑郁症患者对于抗抑郁药物的反应。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为精神疾病的精准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未来展望与挑战 尽管甲基化与精神健康的关系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但现有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治疗思路。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甲基化与精神健康之间的机制,并加强基因组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这将为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个体化医学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 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基因调控方式,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着神秘而微妙的联系。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甲基化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临床研究也证实了甲基化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力。然而,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以揭开甲基化与精神健康的奥秘,为促进精神健康做出更多贡献。让我们共同致力于精神健康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严林清
主治医师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468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