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往往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真实案例)
发表人:
杨媛
阅读量:
228人
病房里住着一对母女俩,已经住了好多年,可能还会继续住下去。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呢?
母亲年轻时开始患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家人带着她积极诊治,坚持服药,社会功能恢复的很好,结婚生子,一切都顺顺利利。
女儿出生后,丈夫开始不让她吃药,于是自行断药,悲剧由此开始上演。
因为没有了药物的治疗,母亲病情波动反复,她的丈夫仍然阻拦用药,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十几年。
女儿长大了,可怕的是女儿也出现了精神病性症状。父亲否认孩子有病,不带去看病,女儿不能完成学业,整日在家里卧床,不洗漱,不洗澡,不换洗衣服,自言自语,生活不能自理。
母亲的娘家人很是着急,但是无奈,由于不是监护人,没有办法送母女俩人住院。
就这样一耽误就是将近30年。直到女儿的父亲去世,母亲的娘家人才将二人送住专科医院诊治。
但是医生们已经无力回天,这样耽误了数十年的病人是没有治愈的希望的,在医院里只能用些药物让症状稍有减轻,能够在医护人员的督促下去洗漱吃饭。
很多人认为不打不闹,不伤人,病的就不重。
但事实并非如此,医生最怕不打不闹的患者,这种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非常难治,耽误的时间越长越不好治,而这类患者是最容易被耽误的。
母女俩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临床常用方法
国内调查数据显示,37%的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使用BZDs,其中半数以上患者连续使用超过24周。 近半数门诊患者至少处方过一次镇静催眠药;0.4%-1.2%的门诊患者至少连续3个月被处方日均60mg地西泮当量的镇静催眠药。 可见,BZRAs目前仍然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今天主要介绍一下BZDs临床常用方法,避免盲目应用造成不良后果 一、失眠障碍常用方法: 1、奥沙西泮:半衰期5-12h,能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提高睡眠质量,适用于睡眠维持困难患者,推荐剂量为15-30mg睡前1小时服用。 2、劳拉西泮:半衰期为10-20h,可减少夜间觉醒时间和次数,主要适用于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推荐剂量为0.5-2mg睡前服用,老年人0.5-1mg睡前服用。 3、阿普唑仑:半衰期约为 11-15h,适用于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推荐剂量为0.4-0.8mg睡前服用,老年人剂量减半。 二、焦虑障碍常用方法: 1、奥沙西泮:起始量15~30mg/d,睡前口服;按需上调至45~90mg/d,分2-3次口服 2、劳拉西泮:起始量0.5~1mg/d,按需上调至1~4mg/d、分2-4次服用。 3、阿普唑仑:起始量0.6~1.2mg/d,按需上调至1.2~2.4mg/d、分3次服用。 如出现失眠及焦虑,建议专科门诊就诊,避免自行盲目选择药物。专业的事情一定要交给专业的人。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杨媛
主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2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心:这些情况不能只吃抗抑郁剂
具有以下特征的抑郁症千万不能单独使用抗抑郁剂: 1、发病早年龄早,一般青少年起病。 2、发作性情绪不稳,情绪波动性极大。 3、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特征,不典型特征包括吃得多、睡得多、四肢灌铅样麻痹、人际关系敏感。 4、频繁的抑郁发作。 5、抗抑郁剂治疗过程中病情转躁,出现兴奋话多、自我感觉良好、行为冲动、精力充沛等等。 6、家族史阳性。 7、病前性格精力旺盛或易激惹或心境恶劣。 8、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如共病焦虑、物质滥用等等。 9、抑郁发作混合状态,也就是抑郁发作的同时穿插着躁狂发作。 10、轻躁狂发作短暂。 11、边缘性人格障碍。 一个抑郁症患者以上特点具备2条,患者被正确诊断为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能达到60%。 所以单独使用抗抑郁剂治疗会使病情加重,甚至发展成双相混合状态,这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双相情感障碍。
杨媛
主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24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抑郁症的症状主要有三个核心症状: 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 兴趣减退,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兴趣,以前的爱好也没有了。 意志力减退,意志力减退的表现在于以前能胜任的工作事情,现在不能做了,坚持不了,坚持不下去。 抑郁症还有一个有特点的表现就是睡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早醒,早上很早地醒来再睡不着。 综上叫做“三无”,第一叫做无用;第二叫无望;第三叫无趣。无用就是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价值,没有用处。无望就是觉得没有任何的希望,对于世界充满绝望。无趣就是没有兴趣,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了兴趣。 对待抑郁症患者,要像孩子一样爱他,接受他所出现的行为和他患病的事实,成为他的朋友,通过接受他和倾听他的心声,能让他感觉到还有人爱着他,要学会关爱和陪伴他。
杨媛
主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
1105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