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开始:了解偏头痛,高效管理偏头痛患者
发表人:
学术小助手
阅读量:
18人
偏头痛 (migraine)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在我国,其患病率为9.3%,约有1.3 亿患者,占全球患者的12.5%[1,2]。
偏头痛在青壮年人群中更为高发,39
岁前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3]。女性与男性患者比例约为3:1[4]。根据2016
年全球疾病负担 (GBD) 研究显示,偏头痛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也可能增加罹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
【一览而尽知全貌:了解偏头痛的诊治现状】
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皮层扩散性抑制(CSD)激活三叉神经传入通路,从而将痛觉信号传递至脑干、丘脑和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并促进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共同导致偏头痛发作[4]。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各期症状可能存在重叠。在前驱期,头痛发生前的数小时至2
天内,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僵硬感、头晕、频繁打哈欠和困倦感等常见症状。先兆期通常持续5~60
分钟,期间可能出现视觉、感觉、语言或脑干功能障碍等相关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头痛前数十分钟发生,也可与头痛发作同时或在其之后出现。头痛期,典型的表现为单侧搏动性疼痛,但也有双侧或全头部疼痛的情况。这一时期,患者的日常活动可能会加重头痛,往往由于头痛而愿意休息。另外,约60%以上的患者在头痛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伴随症状。因此容易导致工作、家务活动等偏头痛相关性失能,也会出现疲劳、情绪紧张等影响社会功能。在恢复期,疲乏、昏睡等症状可能会持续至头痛停止后12 小时[4]。
【自知者为明兮:从MOH 中看患者管理的必要性】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是一种慢性继发性头痛,主要是由原发性头痛(通常是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的患者频繁或定期使用止痛药或急性抗偏头痛药物引起的,是继发于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的世界第三大头痛[5]。
大多数导致MOH 的治疗药物,如曲普坦类、地坦类、阿片类、麦角类等,属于受体激动剂。这些药物通过激活三叉神经传入神经的突触前受体来抑制神经递质释放,从而达到止痛效果。然而,长期使用这些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导致中枢敏化,使得偏头痛触发因素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引发MOH。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则是在突触后抑制受体激活,不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也不会引起三叉神经和中枢疼痛调节途径的潜在敏化。且其作为拮抗剂使用时,系统不处于激活状态,对潜在信号传导的影响较为有限,因而不会引发MOH。
中国有超过800 万MOH
患者,但其临床诊断率仅为0.8%,更有约25%的患者在发病10
年以上仍未得到诊断[6]。患者持续过度使用头痛治疗药物是导致MOH 发生的基础。研究表明,高达86.6%的中国MOH
患者服用复方镇痛药[6],然而,约86.4%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群不知道经常使用头痛镇痛剂可能会患上MOH,医疗群体也有62.4%不知道这一点[7]。可以看出,医患双方对MOH
认知程度均有待提高。在疾病负担方面,调查发现,MOH 的人均年医疗费用是紧张性头痛的14 倍,是偏头痛的3 倍,这无疑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及身心负担[8]。
可以看出,良好的患者教育与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偏头痛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帮助患者建立全病程的管理。研究发现,70%的偏头痛患者存在一些诱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压力、情绪紧张、不规律的睡眠、激素变化等[4]。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压力管理、规律作息、定期锻炼、均衡营养及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从而减少偏头痛的发作。
另一方面要加强公众对于偏头痛的认知,包括早期识别偏头痛的早期症状、确立科学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帮助患者建立切合实际的期望、强调规范用药的重要性。此外,我们也要强调出现症状及时就诊以及定期随诊的重要性,并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偏头痛的治疗和预防。为了协助头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患者可以记录头痛日记,从而避免镇痛药物的过度使用导致MOH。
小结
偏头痛是一种可防可治但无法根除的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然而,患者往往将药物作为唯一解决方案,从而导致药物的过度使用。因此,在患者的全程管理中,需要注意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时强调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参考文献
[1]
GBD 2016 Neurology Collaborators. Lancet Neurol. 2019 May;18(5):459-480.
[2]
Yu S,et al. Headache. 2012 Apr;52(4):582-91.
[3]
Ashina M, et al. Lancet. 2021;397(10283):1485-1495.
[4]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
[5]
Diener HC, et al. Lancet Neurol. 2019 Sep;18(9):891-902
[6]
Dong Z, et al. Cephalalgia. 2015 Jul;35(8):644-51.
[7]
Lai TJ, et al. J Headache Pain. 2014 Feb 13;15(1):10.
[8]
Hird MA, et al. Curr Neurol Neurosci Rep. 2023 Jul;23(7):389-398.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