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这种疾病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过敏、寄生虫感染、药物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对于有器官受累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无论器官受累程度如何,都应积极进行治疗。治疗目的在于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并阻断其产生的有害效应。
目前,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骨髓抑制药物和α-干扰素等。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药物,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对于糖皮质激素有抵抗的患者,有时需使用其他药物,如骨髓抑制药物(如羟基脲或长春新碱)或α-干扰素。α-干扰素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和效应物的功能。亲环素(如环孢素)能阻断多种嗜酸性粒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如IL-5和GM-CSF)的转录。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干扰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信号,如LT拮抗剂和抑制剂。例如,脂加氧酶抑制剂(如zileuton)能阻断LT合成的限速步骤,从而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物LTB4和硫肽类LT即LTC4、D4和E4的生成,减少慢反应时嗜酸性细胞在气道的浸润。LTD4受体(也是LTC4和ITE4共同的受体)阻断剂(如zafirlukasst)能防止平滑肌细胞收缩和IT介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弱哮喘患者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并能改善肺阻塞。第三代抗组织胺药物如两替立嗪(cetrizine)能抑制变应原刺激后嗜酸性粒细胞的积聚和空泡形成,在体外能直接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Cromolyn和萘多罗米(nedocromil)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效应,如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内cAMP的浓度,进而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活性的减弱。
特异性调节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和功能的药物也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抗IL-5抗体是一种特别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动物实验表明,它对过敏性气道疾病有效。另一种抑制嗜酸性细胞增多的途径是阻断IL-5或extaxin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抗CCR-3的单克隆抗体能抑制这一受体的所有配体。另外还可用IL-12抑制IL-4和IL-5的产生,从而使Th2细胞反应不占优势,并降低暴露于变应原后肺部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多。另一分子治疗途径可通过于扰CDl8与ICAM或VLA4与 VCAM-1的相互作用阻断嗜酸性细胞粘附到内皮上。利多卡因和磺脲类受体阻断剂也具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IL-5活性的作用。在哮喘患者中的初步的临床试验表明,利多卡因具有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积聚的作用。
了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文章 新生儿双侧侧脑室稍大,应该怎么办?
精准医疗探秘
文章 小孩有高热惊厥史,能不能用羚羊角颗粒预防?
康复之路
文章 药流不全,吃新生化颗粒几天复查?
精准医疗探秘
文章 药物流产14天后还出血,需要清宫吗?
中医养生之道
文章 孩子受凉感冒,流鼻涕咳嗽怎么办?
药事通
儿童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偏高,寻求治疗方案。
就诊科室:全科
总交流次数:36
婴儿4个月,体重10斤,嗜碱细胞百分比偏高9,疑似过敏。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34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出生后3天大便带血,换成深度水解奶粉后大便不再带血,但出现水便分离和放屁带粑粑的症状,疑似乳糖不耐受。患者男性11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42
宝宝出生一天,偶尔吐奶,精神状态良好,化验单显示嗜酸细胞高和白细胞高,是否需要住院观察?患者男性2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37
宝宝出生后验血常规显示红细胞压积高,之前因为母亲生产时发烧而进行了多次复查,手脚冰凉,体重6.6kg,吃奶正常,需要医生解释原因并给出处理建议。患者女性4天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25
洪哲
主治医师
泌尿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杜广辉
主任医师
泌尿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章敬东
副主任医师
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