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脓肿诊疗常规
发表人:
车洪涛
阅读量:
1433人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感染所形成的化脓性疾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婴幼儿也时有发病,其特点是:发病多急骤,肛周红肿热痛,常伴有发热,破溃后多能形成肛瘘。
一、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
(1)多数起病急骤。
(2)肛门直肠周围肿痛,破溃后流脓。
(3)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性症状。
(4)可伴有小便困难
2.体征
(1)视诊肛周红肿,肿块高出皮面。
(2)指诊肛门直肠局部灼热,触痛或压痛,有波动感或硬结包块,或直肠内粘膜饱满,肛温高于正常。
(3)肛窥镜检观察直肠内有无内口、脓血及其他病变。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2)穿刺抽脓抽出脓液,应行细菌培养、抗生素敏感试验,怀疑结核菌感染时行脓涂片找抗酸杆菌,可明确致病菌和指导用药治疗。
(3)直肠腔内超声检查 可明确成脓否,脓肿的位置、范围、深度、及与肛管直肠、肛门括 约肌之间的关系。
4.分类
(1)根据脓肿形成部位,一般可以分为以下6个类型:
①皮下脓肿:在肛门周围皮肤下面形成的脓肿。
②粘膜下脓肿:在直肠粘膜下层内形成的脓肿。
③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在坐骨直肠间隙形成的脓肿。
④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在骨盆直肠间隙内形成的脓肿。
⑤肛管后脓肿:在肛管后间隙形成的脓肿。
⑥直肠后间隙脓肿:在直肠后间隙内形成的脓肿。
(2)根据脓肿的致病菌和性质可分为:
①急性化脓性脓肿:多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所引起。
②慢性化脓性脓肿:多为结核杆菌引起。
(3)根据脓肿解剖位置的高低可分为:
①高位脓肿:位置在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如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粘膜下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高位肌间脓肿。
②低位脓肿:位置在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如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皮下脓肿、肛管后脓肿、低位肌间脓肿。
(二)鉴别诊断
1.肛周毛囊炎、疖肿
好发于肛门周围皮下,因发病与肛隐窝无病理性联系,破溃后不会形成肛瘘。
2.肛旁皮脂腺囊肿
肛旁包块,但无皮肤红肿和压痛,表面光滑成圆形,边缘清楚,无全身症状。
3.克隆氏病之肛周病变
常伴结肠克隆氏病,局部红肿,疼痛较轻,肛周感染也可成克隆氏病的首发症状。结合病史、全身症状、肠镜和活检可鉴别。
二、治 疗
(一)一般治疗
饮食清淡,多饮水。
(二)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脓肿一旦形成,及时切开引流,以防感染向深部和周围组织蔓延扩散。
2.具体措施及药物
主要是抗感染治疗。脓肿初期,可选用针对厌氧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的抗生素或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甲硝唑、妥布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结核性脓肿须同时行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等,一般需持续用药6~12个月。克隆氏病并发肛周脓肿可用柳氮磺胺吡啶和甲硝唑口服。
(三)手术治疗
1.适应证
脓已成,及时切开引流或行一期根治术。
2.禁忌证
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
3.手术方式
低位脓肿可行切开引流术,高位脓肿可行切开挂线引流术。
4.注意事项
(1)切口大小适度,使引流通畅彻底,脓液易于流出,脓腔充分打开,用手指探查脓腔。分离脓腔内纤维隔,不要遗留死腔导致以后复发。
(2)要争取找到原发病灶,也就是内口,一次手术彻底处理,以免形成肛瘘,未找到内口者,先切开排脓,最好待炎症消退,局部病灶纤维化,待形成肛瘘再行二期手术。
(3)对肛提肌以上的脓肿要慎重处理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不宜一次性切断,宜挂线处理,否则易引起肛门失禁,如果完全切断了肛门外括约肌深部或肛提肌,就会引起肛门失禁。
5.术后处理
(1)术后每日或每次大便后用中药外洗液或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盆。
(2)肛门局部每日换药l一2次,酌情选用祛腐散、珍珠粉、生肌散、四黄膏、凡士林油纱、抗生素纱条、锌氧膏等。
(3)在辩证基础上每日予1剂中药内服。
6.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1)肛门疼痛 曲马多缓释片100nmg口服或曲马多针100nmg肌注疼痛严重时用杜冷丁50~100mg肌注
(2)术后肛门伤口出血肛周脓肿术后伤口出血属于原发性出血,多属于术中止血不彻底,可在局麻下,用肛窥镜或皮钳暴露好术野,寻找出血点,如为搏动性出血,用小弯针及可吸收缝线在出血部位作“8”字缝扎止血;如为静脉渗血,可用明胶海绵或肾上腺素棉球加凡士林纱压迫止血。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小儿肛裂》
当今社会,随着国家的富强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大便干结。大便干结是引起肛裂最常见的病因。肛裂在肛肠科疾病发病率排名第二,仅次于痔疮,因为症状和痔疮十分相似,所以普通人并不容易区别两者。 肛裂是指齿状线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成的小滩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 0.5-1.0 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肛周剧痛。多见于青中年人,绝大多数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在前正中线上,侧方出现肛裂者极少。若侧方出现肛裂应想到肠道炎症性疾病(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等或肿瘤的可能。病因及病理:肛裂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便秘粪便干结结引起的排便时机械创伤是大多数肛裂形成的直接原因。齿状线下肛管的皮肤出现纵形、裂开性溃疡,主要症状是疼痛和出血。排便时,大便经过溃疡处,会引发剧烈的疼痛,并且会持续数小时之久。有的甚至需要使用止痛剂来缓解。由于症状强烈,使得患者恐惧排便。又因为肛裂患者普遍都有便秘的问题,恐惧排便使得便秘加重,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那么小儿便秘都有哪些原因呢 饮食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平衡饮食显得尤为重要,避免饮食偏嗜,注意食物 搭配,提倡食物多样性。人们从碳水化合物中得到的能量应该占 55%~65%。来自于脂肪的能量应该在 25%~30%。来自于蛋白质的能量应该是 11%~15%,所以并不是肉吃得越多越好。减少垃圾食物的摄入,如油炸、烟熏、膨化食物等,此类食物不仅加重大便秘结的症状,更加影响裂口愈合。习惯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童的生长发育大有裨益,若生活没有规律或缺乏定时排便的习惯,未能建立起良好的排便反射,或经常数日不排便都会加重大便秘结的症状。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常引起大便秘结,如外界自然环境的改变、周围环境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膳食纤维摄人不足:小孩饮食习惯比较随性,不爱吃蔬菜,喜欢吃一些高脂肪的食物,而这些食物中膳食纤维含量往往很少,加之孩子的父母缺乏基本的健康营养知识不知如何调控孩子的饮食习惯,这样造成肠胃蠕动缓慢,消化不良,食物残渣在肠道停滞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便秘。 明白了诱发小儿肛裂的成因,也就知道了该怎么治疗! 饮食调理:调整患儿大便,是治疗肛裂的首要条件,而患儿家长最常用的还是开塞露,开塞露通便效果虽好,但只宜临时缓解症状,不宜长期应用。针对以上诱因,家属应当改变孩子的饮食规律,如多吃些粗粮食、木耳、香菇、黄豆、糙米、玉米、芹菜、韭菜、菠菜和水果等,以增加膳食纤维,刺激和促进肠道蠕动。蜂蜜、芝麻和核桃仁等有润肠作用,都可以减轻便秘症状。保证足够的饮水量以防大便过于干结等等。药物治疗:小儿肛裂因其自己的特点,及小儿正常的生理特点,并且施行肛裂切除术等手术方法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通过局部用药,保持大便通畅,一般能够痊愈。
车洪涛
住院医师
阳信县人民医院
1467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痔的发病机制
人们对痔的认识已有 4000 余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关于痔的学说层出不穷。今天就让我们从几个角度聊一下痔的发病机制。 血管相关学说:在 1749 年, Morgagni 提出, 任何可能引起痔静脉内压增高的因素均可引起痔静脉曲张,并形成痔。这是关于静脉曲张学说最早的记录。该学说认为痔是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痔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该学说曾在痔病因学上占主导地位, 以至直到现在, 仍有部分医生认为痔是静脉曲张的结果。然而, 近代学者研究发现, 从婴儿开始,扩张的痔静脉就恒定存在,它是属于一种生理现象, 而非病理性。另有学者提出痔是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并且这种说法曾风靡一时。然而 Shafid 于 1985 年用影像学证实,痔生殖静脉具有静脉瓣的作用,这个研究表明痔的发生于门静脉高压并无关联。众多研究从解剖学、病理生理、临床实践等不同方面证明静脉曲张学说是站不住脚的。而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也逐渐地摒弃了这一学说。 肛垫相关的学说:1975 年 Thomson 首次提出“肛垫 ” 的概念 , 指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为齿状线上方宽约 1.5cm 的环状组织,位于左侧、右前侧和右后侧,由扩张的静脉丛、平滑肌(Treitz 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并认为正常肛垫的病理性肥大、下移脱出或出血,即为痔。这一观点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也合理的解释了先前一些学者的研究。Haas 等人发现随着年龄增长,Treitz 肌及弹性纤维等呈进行性退变;并指出,随着支持组织松弛,肛垫有凸出或脱出于肛门的趋势,而肛垫的下移和膨出,可出现充血、肿大和出血,认为痔是肛垫支持组织变性的结果。痔不断加重的原因可以被解释为:当肛垫受到某种不良因素刺激时, 可使动静脉吻合发生调节障碍,导致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动静脉吻合管开放数量增加,大量动脉血直接涌入静脉, 使痔静脉丛的血流量骤增,因而充血扩张、痔体肿胀。此时由于毛细血管关闭,物质交换停滞,导致肛垫组织缺氧,因缺氧刺激局部组胺分泌增加,使吻合管持续开放,导致静脉更扩张, 血流更缓慢, 肛垫更充血肿胀, 形成恶性循环, 致使痔的症状不断加重。痔相关疾病的患者中,伴发腹泻病者居多数,腹泻可能是导致痔病的危险因素,但其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腹泻刺激引起括约肌长时间的频繁或持续收缩,导致肛管静息压升高,影响肛垫静脉回流,导致肛垫充血性肥大,继而导致出血和脱垂。 妊娠及分娩与痔的发病 妊娠及分娩被认为与痔的发病有关,可能机制如下: 子宫压迫、腹压增大、盆底下降、神经牵拉导致括约肌功能异常 动脉血流增加,肛垫内微循环负担加重,动静脉吻合功能异常 激素作用使盆底与肛管支持组织松弛, 加重肛垫下移 另外,久蹲、久坐、久站的人群,痔的发病率也较高,考虑与长期盆底压力增高、肛垫充血等原因有关。
车洪涛
住院医师
阳信县人民医院
147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肛裂的治疗
肛裂是齿状线到肛缘肛管组织表面裂开,形成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长约 0.5~1.0cm,常引起肛周剧痛。肛裂最常见的部位是肛门的前后正中,以后正中为多。肛裂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常见症状有周期性的剧烈疼痛、便血、便秘等。肛裂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对于急性或初发肛裂患者的初始治疗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大多数患者在数周之内痊愈。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经久不愈且症状重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有引起大便失禁的潜在风险。 药物治疗: 局部镇痛药物:对于疼痛剧烈的患者,可以使用局部镇痛药(如利多卡因胶浆等),涂抹患处来减轻疼痛。 泻药:可以通过口服缓泻剂来改善便秘症状,但不宜长时间使用。长时间口服缓泻剂可以引起顽固性便秘、结肠黑变病等疾病。 局部使用血管扩张剂:使用硝酸甘油软膏涂于肛裂处可作用于平滑肌,压力下降,改善使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肛管压力下降,改善肛裂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肛裂的愈合。 钙通道阻滞剂:局部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革或硝苯地平)治疗肛裂,副作用少,治愈率高,但复发率高。 手术治疗: 采取手术进行治疗的肛裂多属于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治疗肛裂的主流手术方式有两种。其中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首选方法。 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括约肌痉挛是肛裂疼痛及不愈合主要的原因,切断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可以治疗肛裂,治愈率高,但是有大便失禁、肛门溢液的风险。
车洪涛
住院医师
阳信县人民医院
1461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