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曾婧

血糖的“录像仪”

血糖的“录像仪”

随着糖尿病宣教的普及和自我血统监测成本的降低,很多糖尿病患者能够做到在家中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然而,这种监测方法得到的是某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无法精细地反映全天血糖的波动变化。研究发现,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危害甚至比持续性高血糖更为严重。因此,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上常称之为动态血糖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对于动态血糖监测,大家需要了解以下几件事。

监测原理

毛细血管与器官组织细胞之间通过组织间液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组织间液内葡萄糖水平和波动情况能够间接反映血糖水平和波动情况。动态血糖监测正是通过埋在皮下组织中的探头来持续检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其中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需要取下设备后再导出数据,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可将结果直接呈现在显示屏上。应该说,动态血糖监测是“录像”,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是“拍照”,不过由于动态血糖监测实际测量的是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在反映血糖变化上存在一定的延时,而且每天至少需要进行 1~4 次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来进行校准。

适用人群

回顾性动态血糖监测常用于以下情况:

  • 1 型糖尿病患者
  • 需胰岛素强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 使用自我血糖监测指导降糖治疗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高血糖),或是血糖波动大以及因恐惧低血糖而刻意保持高血糖状态的患者
  • 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
  • 帮助患者更直观地了解饮食、运动、饮酒、应激、睡眠、降糖药物等导致的血糖变化,从而能够积极治疗
  • 合并胃轻瘫、特殊类型糖尿病、伴血糖变化的其他内分泌疾病等特殊情况。其中前三类为首选推荐人群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 有能力使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器的 1 型糖尿病患者
  •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住院 2 型糖尿病患者
  • 围手术期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患者须知

  • 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设备期间,须远离强磁场,不能进行磁共振成像(MRI)以及 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以防干扰;手机使用不影响仪器的工作
  • 部分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忌盆浴或把仪器浸泡于水中,需提前咨询医生或查阅说明书
  •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器应至少佩戴 12 小时以上,因为在最初的 12 小时里,有时其准确性欠佳

正常参考值

动态血糖监测各项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 年版)》给出了中国成年人群正常参考值范围:平均葡萄糖水平小于 6.6 毫摩尔/升,≥7.8 毫摩尔/升的比例及时间分别小于 17%和 4 小时,≤3.9 毫摩尔/升的比例及时间分别小于 12%和 3 小时,平均葡萄糖波动幅度小于 3.9 毫摩尔/升。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血糖平稳:正确理解 HbA1c 看这篇

老李患糖尿病多年了,他最怕的就是发生医生说的那些可怕的并发症,听说糖化血红蛋白是最能体现将来会不会发生并发症的金指标。 他停掉了每天的手指测血糖,每一两个月到医院去查一个糖化血红蛋白,他觉得这样省事多了。一年半后,老李体检时发现眼底有视网膜病变。 这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医患沟通问题,内分泌科医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患者交代清楚: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并不等于血糖平稳。 糖化血红蛋白不是万能的 血红蛋白的平均寿命长达 120 天,且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 2~3 个月内血糖浓度水平成正比。因此,临床上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过去 2~3 个月中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能够综合反映患者过去 2~3 个月内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综合水平,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价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糖尿病的「金指标」,但它仅仅表示近 2 到 3 个月血糖的平均值,却不能反映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 糖尿病的病情进展并非一直是慢吞吞的,它有时会非常迅速。如暴发性 1 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年龄大、病程短,常发现状况一周左右即出现酮症酸中毒。如果此时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其数值是无法真实反映血糖急剧变化状况的。 有的患者血糖每天波动过大,对身体同样有很大的损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绝对不能替代每天监测的瞬时血糖,两者各有侧重,降糖应两者结合。 个体化看待糖化血红蛋白 在我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15 年版)》和《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建议将 HbA1c 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但暂不推荐在我国将 HbA1c 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 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 4.0%~6.0% 的医院,HbA1c 6.5% 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有的人十分追求「低数值」,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越低就是控制得越好,或检测结果与正常范围略有偏差,就认为血糖出了问题。 其实糖尿病的控制因人而异。对普通成年人来说,小于 7% 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患者是孕妇,或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或年龄较大、已经有多年病史且出现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等,多种药物及胰岛素超剂量治疗仍难以达到正常值,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数值也要与个体相结合: 当患者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血脂等基础情况时,本身的疾病也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偏高。 溶血性贫血患者、慢性肾脏衰竭患者或血容量增加的普通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都可能偏低。 当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与血糖不符时,需要对矛盾结果进行思考,寻找背后的临床意义,更多内容可查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不符 应该如何考虑? 因此,若仅依据此数值给药治疗,可能会导致用药过量或剂量不足而影响疗效。糖尿病的治疗一般需要结合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或糖耐量试验、全天血糖等检测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才能精准治疗。

曾婧

主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

15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得了糖尿病到底怎么吃?

近年来“新饮食模式”被提出和宣扬,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和血糖,那哪种模式适合我们的糖尿病患者呢? 1、限热量饮食(节食): 1)优点:短期内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 对于肥胖者和健康人群,适当的限能量平衡膳食可以减轻体重,同时改善代谢指标,甚至可能延缓衰老,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2)缺点:长期限热量饮食有风险 我们应该明确区分限热量饮食中的极低热量饮食。极低热量饮食对人体带来营养不良、代谢减慢、内分泌失调、性功能减退等等各种危害,甚至营养预期寿命。目前权威指南建议:肥胖患者可以酌情选用限热量饮食,极低热量饮食的实施则需要专业人员监督指导。 2、轻断食:不确定是否有长期 现在流行的轻断食(间歇性禁食)与限热量饮食相比,轻断食可以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更明显。国内外指南一致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轻断食期间,必须密切监测血糖,进行相应药物剂量调整以避免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反应。 3、生酮饮食:作用不持久、有不良反应风险 1)可在短期内有效降糖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低蛋白质、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其减轻体重的疗效再度引发关注。 2)作用并不能持久 生酮饮食改善肥胖者胰岛素敏感性,但该作用并不持久。肥胖者生酮饮食后3个月及6个月时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但生酮饮食后1年胰岛素敏感性却并不改善。 3)不良反应多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生酮饮食引起的低血糖症、血脂异常等不良反应。此外,若以动物蛋白/脂肪(肉类、黄油和奶油等)来代替碳水化合物,死亡风险反而增加。 4)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缩短预期寿命 最权威的柳叶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随访时间长达25年、研究人数超过43万的大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占总摄入能量50%-55%的人,死亡风险最低;低碳水化合物或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均使预期寿命缩短。 总体来说,错误的饮食结构是灾难性的,以上三种饮食模式在糖尿病病人中的获益/风险尚不明确,缺乏长期数据的支持,盲目尝试这些饮食模式一旦引发低血糖将更凶险,必要时应请专业人士进行监督指导。但可以明确的是,碳水化合物也并非是“洪水猛兽”,按科学比例摄入碳水化合物才是饮食管理的王道。

曾婧

主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

14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祛湿三部曲

第一部:劳逸结合、避免外湿伤身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尽量避免待在潮湿的地方,保持室内湿度适中。 第二部:按摩穴位祛湿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承山穴就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一般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经常揉按承山穴,有祛湿的作用。 第三部:食疗祛湿 1、苦笋 苦笋含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生物碱等,具有除湿利水、清热除烦、清凉解暑、促进消化的功能,非常适合夏季食用。 2、苦瓜 苦瓜具有清热解毒、养血益气、消暑解乏、滋肝明目的功效,对治疗痢疾、疮肿、中暑发热、痱子过多、结膜炎等病症有一定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苦瓜性寒,大便溏泻、脾胃虚寒者应少食。 3、苦菜 苦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清热、凉血、解毒,对疖肿、鼻出血、便秘、感冒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除此之外,经常食用,还可防治糖尿病、宫颈癌、直肠癌等。 4、莴笋 中医认为,莴笋味苦,性微寒,有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明眼目、利小便、解毒等功效,可用于血尿、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症状。莴笋还具有镇静作用,经常食用有助于消除紧张,帮助睡眠。

曾婧

主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

14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