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曾婧

冬至养生

冬至养生

每年公历 12 月 22 日或 23 日,表示冬季的寒冷将要到来。此时处于太阳黄经 270 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的辐射量和口照时数到达最低点。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三候为:“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一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由于冬至阳生,所以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养生要领

冬至时分,更应当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因为从冬至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时刻保持快乐,心态平和,振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乐趣。避免过度劳累,积劳成疾。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

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成食品。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食宜温热熟软。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

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古圣先贤倡导冬季“欲不可纵”。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冬季更要养血固精。

冬至衣着要领

穿衣保暖,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当人体穿上衣服后,便处在一个温度比室温高,变化比室温小的气层里的衣服不能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也不能保存人体中的热量。衣服只是使身体周围有一层温暖的空气,使身体向外的散热暂时减慢。据测定,人体穿衣后,平均能保存由传导和辐射而散发的全部热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注意衣服的保暖性,对于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发,御寒保暖具有重要意义。

冬季的特点是寒冷,尤其是北方,天寒地冻。南方气温虽不算低,但寒温不定,且室内室外一样冷,常有阴雨浓雾,空气潮湿,因此我们早就养成了通过衣服来抵御寒冷。尤其是老年人,体质普遍较差,自身活动能力及抗寒能力减弱。大多数老人自感冬季寒冷难耐,保暖成了头等大事,穿着稍薄,就很易受凉感冒,从而继发他病。因此老人选择冬装,第一原则就是要注重防寒保暖功能。上了年纪的人,一般都有肌肉萎缩和动作乏力的现象,宽大松软、穿脱方便也很重要。有关节炎、风湿病患者,可在贴近肩胛、膝盖等关节部位用棉层或皮毛加厚。

冬至起居养生须知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气,主要是因为“冬揸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血糖平稳:正确理解 HbA1c 看这篇

老李患糖尿病多年了,他最怕的就是发生医生说的那些可怕的并发症,听说糖化血红蛋白是最能体现将来会不会发生并发症的金指标。 他停掉了每天的手指测血糖,每一两个月到医院去查一个糖化血红蛋白,他觉得这样省事多了。一年半后,老李体检时发现眼底有视网膜病变。 这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医患沟通问题,内分泌科医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患者交代清楚: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并不等于血糖平稳。 糖化血红蛋白不是万能的 血红蛋白的平均寿命长达 120 天,且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 2~3 个月内血糖浓度水平成正比。因此,临床上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过去 2~3 个月中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能够综合反映患者过去 2~3 个月内空腹和餐后血糖的综合水平,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价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目前临床上监测糖尿病的「金指标」,但它仅仅表示近 2 到 3 个月血糖的平均值,却不能反映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 糖尿病的病情进展并非一直是慢吞吞的,它有时会非常迅速。如暴发性 1 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年龄大、病程短,常发现状况一周左右即出现酮症酸中毒。如果此时仅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其数值是无法真实反映血糖急剧变化状况的。 有的患者血糖每天波动过大,对身体同样有很大的损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绝对不能替代每天监测的瞬时血糖,两者各有侧重,降糖应两者结合。 个体化看待糖化血红蛋白 在我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2015 年版)》和《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 年版)》建议将 HbA1c 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但暂不推荐在我国将 HbA1c 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 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 4.0%~6.0% 的医院,HbA1c 6.5% 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有的人十分追求「低数值」,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数值越低就是控制得越好,或检测结果与正常范围略有偏差,就认为血糖出了问题。 其实糖尿病的控制因人而异。对普通成年人来说,小于 7% 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患者是孕妇,或有严重低血糖病史,或年龄较大、已经有多年病史且出现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等,多种药物及胰岛素超剂量治疗仍难以达到正常值,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数值也要与个体相结合: 当患者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血脂等基础情况时,本身的疾病也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偏高。 溶血性贫血患者、慢性肾脏衰竭患者或血容量增加的普通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都可能偏低。 当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与血糖不符时,需要对矛盾结果进行思考,寻找背后的临床意义,更多内容可查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不符 应该如何考虑? 因此,若仅依据此数值给药治疗,可能会导致用药过量或剂量不足而影响疗效。糖尿病的治疗一般需要结合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或糖耐量试验、全天血糖等检测及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才能精准治疗。

曾婧

主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

151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得了糖尿病到底怎么吃?

近年来“新饮食模式”被提出和宣扬,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和血糖,那哪种模式适合我们的糖尿病患者呢? 1、限热量饮食(节食): 1)优点:短期内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 对于肥胖者和健康人群,适当的限能量平衡膳食可以减轻体重,同时改善代谢指标,甚至可能延缓衰老,对于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降低血糖的作用。 2)缺点:长期限热量饮食有风险 我们应该明确区分限热量饮食中的极低热量饮食。极低热量饮食对人体带来营养不良、代谢减慢、内分泌失调、性功能减退等等各种危害,甚至营养预期寿命。目前权威指南建议:肥胖患者可以酌情选用限热量饮食,极低热量饮食的实施则需要专业人员监督指导。 2、轻断食:不确定是否有长期 现在流行的轻断食(间歇性禁食)与限热量饮食相比,轻断食可以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更明显。国内外指南一致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轻断食期间,必须密切监测血糖,进行相应药物剂量调整以避免发生低血糖或高血糖反应。 3、生酮饮食:作用不持久、有不良反应风险 1)可在短期内有效降糖 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肪、低蛋白质、极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其减轻体重的疗效再度引发关注。 2)作用并不能持久 生酮饮食改善肥胖者胰岛素敏感性,但该作用并不持久。肥胖者生酮饮食后3个月及6个月时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改善,但生酮饮食后1年胰岛素敏感性却并不改善。 3)不良反应多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生酮饮食引起的低血糖症、血脂异常等不良反应。此外,若以动物蛋白/脂肪(肉类、黄油和奶油等)来代替碳水化合物,死亡风险反而增加。 4)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缩短预期寿命 最权威的柳叶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随访时间长达25年、研究人数超过43万的大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占总摄入能量50%-55%的人,死亡风险最低;低碳水化合物或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均使预期寿命缩短。 总体来说,错误的饮食结构是灾难性的,以上三种饮食模式在糖尿病病人中的获益/风险尚不明确,缺乏长期数据的支持,盲目尝试这些饮食模式一旦引发低血糖将更凶险,必要时应请专业人士进行监督指导。但可以明确的是,碳水化合物也并非是“洪水猛兽”,按科学比例摄入碳水化合物才是饮食管理的王道。

曾婧

主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

145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祛湿三部曲

第一部:劳逸结合、避免外湿伤身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尽量避免待在潮湿的地方,保持室内湿度适中。 第二部:按摩穴位祛湿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承山穴就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一般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经常揉按承山穴,有祛湿的作用。 第三部:食疗祛湿 1、苦笋 苦笋含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生物碱等,具有除湿利水、清热除烦、清凉解暑、促进消化的功能,非常适合夏季食用。 2、苦瓜 苦瓜具有清热解毒、养血益气、消暑解乏、滋肝明目的功效,对治疗痢疾、疮肿、中暑发热、痱子过多、结膜炎等病症有一定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苦瓜性寒,大便溏泻、脾胃虚寒者应少食。 3、苦菜 苦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清热、凉血、解毒,对疖肿、鼻出血、便秘、感冒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除此之外,经常食用,还可防治糖尿病、宫颈癌、直肠癌等。 4、莴笋 中医认为,莴笋味苦,性微寒,有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明眼目、利小便、解毒等功效,可用于血尿、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等症状。莴笋还具有镇静作用,经常食用有助于消除紧张,帮助睡眠。

曾婧

主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

14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