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测试zhangxuelin19

中国他汀 中国剂量

中国他汀 中国剂量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防治这类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为他汀类药物,其已得到国际医学界公认。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他汀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TT研究显示[1],LDL-C每下降1 mmol/L,心血管事件降低21%。同样,诸多试验及临床证据相继验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he lower the better”。

值得一提的是,LDL-C“the lower the better”观点与他汀的剂量越高越好是两个概念。尽管高强度他汀的治疗会带来LDL-C的降低,但其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样值得关注。目前高强度他汀获益的试验多为欧美人群,其试验结果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人。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存在多种差异,如体重指数、饮食习惯、脂肪酸摄取量、代谢酶、冠心病发病率及肝脏耐受能力等。

首先,亚洲人群的LDL-C水平低于欧美国家。INTERHEART研究[2]检测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大陆/香港病例组平均LDL-C水平121.6 mg/dl(3.14 mmol/L)(n=5232),显著低于非亚洲人群LDL-C水平136.2 mg/dl(3.52 mmol/L)(n=10322)。此外,在我国近80%的血脂异常患者LDL-C<130 mg/dl的情况下,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版)》[3],降低LDL-C22%-45%即可达到降脂目标。因此,中国大部分患者无需使用高强度他汀,使用中等强度他汀即可满足治疗需求。

其次,东西方对于他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亚洲人群的最大血药浓度约是西方人群的2倍,这表示亚洲人群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更高。一项国际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HPS2-THRIVE研究[4],共纳入10,932例中国患者和14,741例欧洲患者。结果显示74%中国患者应用中等强度他汀,即可使LDL-C降低至1.51 mmol/L,欧洲患者使用同等剂量的他汀仅有1/3的患者达到1.74 mmol/L的水平。此外中国患者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欧洲患者,肝酶升高率(>正常值上限3倍)超过欧洲患者10倍,而肌病风险也高于欧洲人群10倍。基于以上原因,《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版)》推荐国人首选中等强度他汀。

在指南推荐的中等强度他汀中,匹伐他汀拥有大规模、长期、前瞻性针对亚裔人群的上市后临床观察研究,评估匹伐他汀的疗效及安全性。匹伐他汀2 mg降低42%LDL-C,4 mg降低47%,满足我国患者降脂需求。且其能持续、稳定的升高患者HDL-C水平。 2018年发表在Circulation REAL-CAD研究[5]提示,针对亚洲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匹伐他汀降脂效果、安全性及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均具有良好效果。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首选。然而,强化他汀治疗在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同时,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中国人血脂谱及对他汀的耐受性与欧美人群不用的特点,中等强度他汀可使大部分患者血脂达标,所以国人更适合中等强度他汀,非高强度他汀治疗。匹伐他汀全面调脂,具有大规模亚裔人群的循证证据和确切的疗效,匹伐他汀1~4 mg均为中国人的适宜剂量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黎旭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Collaboration CTTC.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 - ScienceDirect[J]. 2010.
[2] Karthikeyan G , Teo K K , Islam S , et al. Lipid profile, plasma apolipoproteins, and risk of a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Asians: an analysis from the INTERHEART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9, 53( 3):244-253.
[3]诸骏仁, 高润霖, 赵水平,等.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4] Group H . HPS2-THRIV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25 673 high-risk patients of ER niacin/laropiprant: trial design, pre-specified muscle and liver outcomes, and reasons for stopping study treatment[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3(17):1279-1291.
[5]Taguchi I , Iimuro S , Iwata H , et al. High-Dose Versus Low-Dose Pitavastatin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AL-CAD): A Randomized Superiority Trial[J]. Circulation, 2018, 137(19):1997-200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一例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治疗经验分享

*若图片点击无法调转,可通过工作台-学术通加入。

测试zhangxuelin19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2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病例分享】勃起功能障碍

基本情况:赵某,男,35岁, 主诉:勃起功能障碍、早泄6月 现病史:患者6月前开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勃起硬度3级,可勉强插入,但稍不注意容易疲软,需要再次刺激才能勃起,一周同房1次,每次约1分钟。 既往手淫较频繁,现已很少,公司职员,久坐熬夜较多。无尿频尿急尿不尽,未就医,目前未用过药。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药物过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肝肾功正常。 个人史:不吸烟,不饮酒,无偏食,无放射性物质及化学物质接触史。 查体:发育正常,睾丸、附睾、精索静脉等均无异常。 辅助检查: 1. 性激素、血糖、血脂、甲状腺素均正常。 诊断:勃起功能障碍,早泄 处置: 1.忌烟酒,适当运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熬夜久坐,多做缩肛运动; 2.他达拉非,5mg,一天一次,一次一粒,睡前口服,达伯西汀,30mg,同房前1-2小时口服,服药时候喝水200-400ml,一周用1-2次,不同房不用,均一个月; 3.不适随诊。 治疗回访: 经药物使用,改善生活方式,用药7天后症状明显改善,后续坚持用药。 现不用药期间,勃起4级,同房时间约6分钟。 嘱其注意生活方式,规律性生活。 作者:西安市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苟江

测试zhangxuelin19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00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病例分享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病例分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副主任医师 谭杰 【病例详情】 一、基本资料 女性,39岁,主诉:反复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清涕2年加重1周。 二、病史信息 1) 现病史:患者2年来间断性双侧鼻塞、晨起和夜间为甚,阵发性鼻痒打喷嚏,每次3-4个,伴有较多清水样分泌物,季节交替时症状加重,最近1周症状明显加重,伴有嗅觉减退,特来就诊。 2) 个人史:无头痛、无体重变化、无视力变化、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其他特殊不适。有哮喘病史。 三、体格检查 双侧鼻黏膜明显苍白水肿,双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居中,总鼻道可见较多清亮分泌物,鼻内镜检查(见下图)可见右侧中鼻道可见少量荔枝肉样新生物。 鼻内镜检查鼻黏膜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变应原检测:尘螨(++++)、蒿草(+++)、葎草(+++)、真菌(++) 血清总IgE:显著升高 鼻分泌物涂片: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鼻激发试验:阳性 五、诊治过程 1) 诊断: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 2) 治疗: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每日2次;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每日2次。两周后效果显著。患者鼻塞症状明显缓解,鼻腔通气状况好转,仅偶有鼻痒打喷嚏,清水样鼻涕明显减少,嗅觉恢复正常。偶有鼻腔干燥,无明显鼻出血,无其他特殊不适。 【病例相关知识点分享】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最常见的变应性疾病之一。全球AR平均患病率在20%左右,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可高达40%[1],近年来我国AR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且目前缺乏根治性治疗手段,接触变应原刺激后持续或反复的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AR临床以鼻痒、喷嚏和流涕为主要特征。[3]本例患者2年来间断性双侧鼻塞,伴阵发性鼻痒打喷嚏,季节交替时症状加重,并伴有嗅觉减退。AR病理特点可表现为鼻黏膜中可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增加、黏膜水肿、腺体增殖和毛细血管扩张等。[3]本例患者双侧鼻粘膜明显苍白水肿,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患者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为AR典型特征,但AR的诊断需要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和客观辅助检查结果。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用于变应性鼻炎的检查和鉴别诊断。[3]本例患者血清总IgE显著升高,鼻激发试验呈阳性,患者确诊为AR。 目前AR的治疗手段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中,鼻腔局部用药( 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鼻用减充血剂和鼻腔盐水盥洗等) 是治疗急性和慢性鼻炎的最主要手段。 鼻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线用药,也可用于治疗各种非感染非变应性鼻炎。[3] 此外,鼻腔盐水盥洗是治疗各类鼻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段,可有效改善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 本例患者明确诊断后,予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每日2次,辅助生理性海水冲洗鼻腔,每日2次,两周后鼻塞症状明显缓解,鼻腔通气状况好转。 参考文献 [1]顾瑜蓉,李华斌.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与精准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 (6):578-584. [2]王孟,郑铭,王向东等.中国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9,26(8):415-420. [3]李华斌,王向东,王洪田等.鼻炎分类和诊断及鼻腔用药方案的专家共识[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9,25 (6):573-577.

测试zhangxuelin19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290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