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李朝

儿童秋季腹泻“猛于虎”?切勿强力止泻!

儿童秋季腹泻“猛于虎”?切勿强力止泻!
 
 
天气逐渐转凉,3岁以下的宝宝容易患上秋季腹泻。这是一种由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疾病,一般宝宝会出现的典型表现是先吐后泻,有些宝宝还会出现流鼻涕和低热的症状。国外有较好的轮状病毒疫苗,建议在宝宝六个月前接种,一般最后一次不超过八个月,不补种。
 
对于宝宝的秋季腹泻,妈妈需耐心处理,不能过于着急,除了求助医生外,注意早期的补水和后期的护理,就能让宝宝顺利恢复健康。以下是之前《育儿周刊》对我的采访稿,在这里向妈妈介绍如何做家庭护理。
 
1. 秋季腹泻严重吗?
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秋季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宝宝的病情会自然好转,无需过多干预,但是由腹泻引起的脱水,严重时会危及宝宝的生命。所以,当宝宝腹泻开始时,妈妈所要关注的是如何给宝宝补充足够的含有电解质的水分,注意预防脱水。
 
2. 腹泻脱水
腹泻引起的脱水一般表现为尿少尿黄,前囟、眼眶凹陷,眼泪减少,皮肤干燥等。没有经验的妈妈可以把孩子逗哭,观察孩子的眼泪是否还有。当宝宝秋季腹泻合并有脱水症状时,不要单纯地让宝宝喝大量的白开水,而是要补充含有电解质成分的水。补充足够的含有电解质的水分,注意预防脱水。
腹泻脱水时,如果补水不恰当,不仅不能减轻脱水,还有可能加重脱水,导致危险程度更高的低渗性或高渗性脱水出现,让以后的治疗更加复杂。在药店出售的口服补液盐,购买非常方便,建议家中常备,对预防或者减轻宝宝由腹泻引起的脱水非常有用。
 
3. 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一般一袋按要求冲水稀释约500到750毫升,根据宝宝丢失水分的程度来补充。稀释后的电解质水如果宝宝在24小时内没有喝完就要丢弃,重新再配。没有口服补液盐的情况下,妈妈自行配盐水或者稀释果汁给宝宝喝,但要注意浓度配比。
 
 
4. 治疗宝宝腹泻三个“不”
① 不要服用强力止泻药。医生在给宝宝治疗的过程中,宝宝仍然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这是正常的现象。即使看见宝宝排出大量水样便,妈妈也不必过于担心,注意补水和电解质。宝宝腹泻时,千万不可自行或者要求医生使用强力止泻药让宝宝止泻,否则体内的“毒素”排不出来,反而会对宝宝的身体造成更大伤害。治疗过程还是应该以补水、补电解质为主,让宝宝一边排出“毒素”,一边补充盐分和水分,等待病情自然缓解便可。
② 不要轻易打点滴。打点滴对宝宝的伤害非常大,妈妈要谨慎选择,不要秋季腹泻的症状一出现就要求医生给宝宝打点滴。除非宝宝呕吐得非常厉害,经过医生的初步诊断治疗后还是有进食后呕吐,不能完成口服补液,才建议给宝宝打点滴补充所需的盐分和水分。如果宝宝只是患有轻度或者中度腹泻,能够吃进东西的时候,妈妈就应该继续给宝宝服用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
③ 不要服用抗生素。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不能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只能消除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对由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是没有作用的。抗生素只能治疗已经存在的细菌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预防可能出现的感染。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反而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抵抗力下降,让孩子以后更容易感冒。而且秋季腹泻时滥用抗生素,还可能出现抗生素肠炎,对宝宝的腹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5. 后期护理
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病程一般10天左右,后期的护理非常重要。注意饮食以清谈为主。恢复后的宝宝胃口会变得很好,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的饮食还是应该以清淡为主,适当减少奶量来减轻消化道的负担。
有些比较心急的妈妈,在腹泻宝宝食欲刚恢复,腹泻刚改善的时候,就很快让宝宝恢复到原来的食量,这样反而会加重消化道的负担,有可能导致再次腹泻,或者腹泻加重,时间延长。如果出现病情反复,妈妈就应该考虑是否饮食添加过快了。
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肠道受损粘膜的修复是需要大约两周时间的。尤其是1岁以下的小婴儿,容易出现乳果糖不耐受的情况,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考虑暂时更换小宝宝腹泻奶粉。另外,还要注意正确使用辅助调理消化道的药品。
腹泻恢复期使用辅助调理消化道的药品。妈妈可以给宝宝口服益生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帮助宝宝促进受损肠道粘膜修复的同时也能改善胃口。使用益生菌帮助肠道恢复的时候,总疗程可长一些,两到三周都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定。
 
6. 益生菌治疗需注意
在益生菌开始治疗时,妈妈尤其要耐心。每个宝宝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益生菌从口服开始到真正定植于肠道需要两到三天时间方能起效,如果只让宝宝吃一到两天,认为没有效果就停下来,这样就太着急了。
使用益生菌时,有的妈妈为了方便省事,把益生菌放到奶里给宝宝喝,这样益生菌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首先,益生菌适合用低于37°C的水冲泡,水温过高会杀灭很多活的益生菌;其次,不能保证剂量,因为很多益生菌留在奶瓶底,宝宝没有喝到。最好用常温的水把益生菌溶解后,用小勺子喂宝宝喝。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