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儿科多种疾病中的症状,可有壮热、低热、潮热等不同的症候群表现。壮热是指身体发热,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一种症状,属高热范畴(高热是指腋温高于 39℃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儿科常见急症。高热又称“壮热”“身灼热”“体若燔碳”);低热是指身体自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一般体温在 37.5℃-38℃之间;潮热是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一般。
因疾病不同与病因病机的差异,小儿发热应按原发疾病进行辨病辩证治疗。然而小儿体属纯阳,阴常不足,且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多种疾病因素的影响均可致病机从阳化热而出现高热,尤其婴幼儿更易见。
其病因病机有如下三点:
- 外感高热
- 里热炽盛
- 邪郁少阳
外感高热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且寒暖不能自调,若调护失宜,六淫邪毒由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束于肌表,郁于腠理,正邪交争,则发热。感受温热、暑湿之邪,或感受寒邪,从阳化热,均可引起高热;且邪愈盛,正愈实,交争愈剧,热势愈高。
里热炽盛
若外感邪毒入里化热,或温热疫毒等直中于里,或小儿嗜食肥甘辛辣,肺胃蕴热,均可致里热炽盛,发生高热。邪热充斥内外,扰上及下,闭塞气机,可出现邪热蕴肺、热炽阳明、热结肠道、热入营血诸证;热毒灼津炼液为痰,痰火交结,上扰清窍,引动肝风,亦可致变证丛生,甚至出现闭、脱等危重症候。
邪郁少阳
若感邪之后,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致少阳枢机不利者,则可见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之寒热往来证。由于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故常伴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证候表现。
小儿发热之预防与调护:
- 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 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 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居家、教室等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
- 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 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并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类似症状后,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工作,如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应按要求采取停班、停园措施,家长应给予理解与配合,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蔓延。
- 如果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浅促、心率加快、四肢温度下降等现象,需提高警惕,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
文章 思考中医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文章 看舌苔知疾病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文章 解说胃病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