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来龙去脉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见于肋间神经区,祖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该病毒具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唯一宿主,初次感染此病毒后,临床上表现为水痘或呈隐匿性感染,此后病毒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在年老、上呼吸道感染、熬夜、劳累、感染、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次被激活,在神经节内(主要是感觉神经节)及邻近细胞内大量复制繁殖,发生周围神经炎,炎症因子大量释放, 引起大量感觉神经脱髓鞘(髓鞘是包裹在神经纤维外面的结构,就好像是电线外面包了一层电线皮一样)改变、出血性坏死、凋亡,形成痛觉敏化,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同时病毒沿着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产生群集的水疱。 带状疱疹愈合时,皮肤可以出现瘢痕愈合,外周神经甚至背根神经节也可出现“瘢痕”愈合,患者可主诉“麻木感、针刺感、电击感” 等。 带状疱疹可并发失明(累及三叉神经眼支者,可以发生结膜及角膜疱疹,导致角膜溃疡而引起失明)、引发肺炎或脑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肉样瘤样瘢痕或肉芽肿性瘢痕形成、细菌感染导致皮肤坏死、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多发生在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时)、吉兰-巴雷综合征和脊髓炎等疾病,其中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最常见而难于控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通常定义为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3个月仍有神经痛或复发性疼痛。 由于不同性质的皮损愈合时间可长可短,包括瘢痕、色素沉着是否完全消退,故很难界定皮损愈合。 因此,国际上主张将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定义为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并分为急性疼痛(发病30天内)、亚急性疼痛(发病在30~120天)和慢性疼痛(持续120天以上),这样的分类临床上容易掌握和统一。 慢性疼痛近似于既往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在30%以上,以三叉神经受累时最为常见。 皮损越重、年龄越大、出疹时疼痛剧烈者,发生慢性疼痛的概率更高。 带状疱疹对患者身体伤害很大,尤其是不同类型带状疱疹所带来的并发症对患者伤害是无法估计的。 早期足量地给予系统抗病毒药物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播散,减少对于神经的损伤,从而减轻神经痛和缩短病程。 尽管如此,却不能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病率,这点也是真实的。 同时还需给予抗炎、降低中枢敏化等治疗以缓解疼痛,缩短病程,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帅茂圣
副主任医师
泰州市人民医院
910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