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刘继峰

医生头像
执业证:1103********812

刘继峰

主任医师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皮肤科

可加号 可处方
100%
好评率
277
接诊人数
0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神经梅毒诊断及治疗新进展

神经梅毒(NS)是梅毒螺旋体(Tp)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有关。 近 20 多年来,世界上多个国家的梅毒发病率都在持续上升,在我国梅毒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升高,因而神经梅毒发病率随之升高,梅毒合并 HIV 感染患者中更容易发展为神经梅毒。既往认为神经梅毒为梅毒晚期的表现,现在研究显示神经梅毒可在初次感染后的任何时间出现。在一期梅毒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就可以在其脑脊液中检测到梅毒螺旋体,这种情况称为“神经浸润”。对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分析表明,其中 15% - 40% 脑脊液标本中可以找到 Tp。 2015 年英国颁布的梅毒管理指南中指出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中有 30% 的患者 CSF 异常,经诊断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 因此,有条件的话应对各期梅毒患者尽可能做脑脊液化验,除外神经梅毒,尤其是无症状神经梅毒。 NS 分型: 早期神经梅毒,包括梅毒性脑膜炎和血管型梅毒 晚期神经梅毒包括麻痹性痴呆、脊髓痨,神经梅毒树胶肿。早晚期神经梅毒并无明确时间划分点,常有部分重叠。 依据病理改变可分为间质型神经梅毒和实质型神经梅毒 临床上将眼梅毒及耳梅毒也包括在神经梅毒范围内。 NS 的诊断: NS 往往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容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混淆而延误病情,尤其在合并人 HIV 的感染时。目前大多数国家采美国 CDC 2015 年的神经梅毒诊断标椎: 如果患者有神经症状或体征,同时 CSF-VDRL(在不存在血液污染的情况下)阳性,可以考虑诊断为神经梅毒。 如果 CSF-VDRL 阴性,但是出现神经梅毒症状、血清学检测阳性、以及脑脊液细胞计数和/或蛋白水平异常,需要考虑为神经梅毒。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使用 CSF FTA-ABS 检测作为额外评价指标。 TP 检测:如果脑脊液直接检测到 TP,神经梅毒诊断最明确。可以做 Tp 镀银染色,PCR 及 RT-PCR 检测等。不过阳性率很低,尤其经过治疗或者晚期,很难检测到。我们也在进行 TP RNA 的检测,一期,二期梅毒阳性率很高,并且在 TRUST,TP-Ab 阴性的的极早期梅毒,也可以检测出。但在 NS 患者阳性率则比较低。我国 2020 的神经梅毒诊断标椎中将脑脊液中 CXCL13 升高作为神经梅毒的参考诊断依据。 我国 2020 的神经梅毒诊断标椎: 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极少数晚期患者可阴性。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 脑脊液检查有异常发现: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 ≥ 5×10^/L(合并 HIV 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常>20 ×10^6/L),蛋白量>500 mg/L,且无其他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FTA⁃ABS 和/或 VDRL 阳性。在没有条件做 FTA⁃ABS 和/或 VDRL,可以用 TPPA 和 RPR/TRUST 替代。脑脊液中 CXCL13 升高可以作为神经梅毒的参考诊断依据。 神经梅毒治疗: 大剂量水剂青霉素针仍然是各国指南中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水剂青霉素 2400 万 U/d 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为每 4h 静脉滴注一次,一次 400 万 U,连续治疗 14 天。疗程结束后再予长效青霉素针 240 万 U,每周一次,共 3 周。其次是鲁卡因青霉素的肌肉注射,每天 240U/d,同时给予丙磺舒口服,每次 0.5g,每天 4 次。疗程结束后进行给予 3 周的长效青霉素针肌注。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加拿大和欧洲强调对进行脱敏治疗治疗,我国和美国不强调脱敏治疗,主要和脱敏治疗风险比较大有关。 头孢曲松针(罗氏芬针)治疗神经梅毒效果确切,我国和美国已将头孢曲松针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治疗,用法为每天 2 克静滴或肌注,疗程 14 天,然后给予长效青霉素针肌注 3 周。美国 CDC2015 年神经梅毒治疗指南中推荐水剂青霉素针疗程结束后继续静滴 10-14 天的头孢曲松针。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口服多西环素一次 0.1.一天两次口服,疗程 30 天。 神经梅毒的随访:神经梅毒治疗后三个月复查血清梅毒抗体,六个月复查脑脊液。根据化验结果,确定要不要继续治疗。

刘继峰

主任医师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1618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条记录共1页
刘继峰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494 次
总文章 1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53 次
患者评价 266 个
获得锦旗 0 个
入驻时间 2020-05-09 21:31:29
刘继峰医生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153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