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丁先茂

医生头像
执业证:1414********088
99%
好评率
5478
接诊人数
7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类风湿性关节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患者对自身健康有了更高的关注,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对称性滑膜炎改变,可致全身多处关节受累而产生畸形,比较多的是侵犯小关节,比如关节的、晨僵,久则容易出现类风湿结节,严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 西医临床缺乏针对性措施,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如 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等进行保守治疗目前甲氨蝶呤、艾拉莫德为常用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缓病情发展,当相应的,非甾体类容易引起胃肠道反应,而甲氨蝶呤片作为免疫抑制剂,多用于癌病,加重肝肾负担。 祖国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痹症”,主要由于外邪侵袭,使得脾肾亏虚、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所致,表现为肢体麻痹、虚实夹杂,而独活寄生汤可行气活血、祛湿止痹、补脾益肺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43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痛风性关节炎需要注意的饮食

低嘌呤膳食:一般食物或多或少都含有嘌呤,嘌呤代谢主要在肾脏,研究证实高嘌呤食物与血尿酸水平升高相关,而动物内脏和海鲜,豆制品类食品中含有较高的嘌呤,应控制食用量,少食或者避免食用,以减少外源性尿酸的生成。 限制能量摄入,控制体重:人体沉重关节主要集中在下肢双膝双髋以及双侧踝关节,如果您反复出现关节疼痛,建议您限制饮食的总能量,结合适当的运动,使能量的摄入与活动保持平稳,维持理想体重,是避免尿酸过高的重要手段。但是体重减轻应循序渐进,不可减重过快,以免引起痛风急性发作。 低脂肪:低脂饮食除了减少心血管意外,控制体重等优点外,对痛风的治疗也至关重要,除了食物选择上要保持低脂摄入以外,牛奶也要首选低脂或脱脂奶!有研究报道脱脂或低脂奶、酸奶可降低痛风发病风险,但全脂奶没有此益处。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45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以及缓解期处理

痛风急性期:痛风急性期主要是存在红肿热痛的个情况,而且大多患者出现血尿酸水平升高,因此,在急性期应严格控制嘌呤的摄入,禁食嘌呤高的食物。同时要适当限制脂肪和盐的摄入,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及强烈调味料,严格禁酒;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维持饮水量在 1000-1500ml,可以口服小苏打促进尿酸盐结晶溶解并从尿液中排出。 痛风慢性期的营养治疗:对于缓解期的管理,目前尚无定论,大多继续严格控制嘌呤摄入,但不是绝对禁止,可选用含嘌呤较少的食品(嘌呤含量<75mg/100g)。可进食瘦肉类、鸡蛋、牛奶等;限制脂肪摄入,多饮水,少用盐和酱油,禁酒,坚持减肥,维持理想体重,但要防止过度饥饿。 痛风无症状期和间歇期营养治疗:无症状期和间歇期应当避免使用海鲜,豆制品,动物内脏等嘌呤含量特别高的食品。可适当进行游泳、太极、散步等运动,增强体质,预防痛风发作;每日热量的摄入当与需求持平,适当运动,适当减轻体重。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44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痛风性关节炎的表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给广大患者带来了诸如经济以及身体上的痛苦。 痛风属于嘌呤代谢紊乱的自限性疾病,没有传染性,主要实验室检查表现在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血尿酸水平升高并不一定代表痛风,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症状支持才能诊断为痛风,痛风较多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主要变现为红肿热痛的表现,长期的血尿酸水平升高,会在关节沉积一层石灰样改变,这些结晶体就有如万根针刺一样刺激关节,疼痛剧烈。目前针对痛风的治疗主要在于控制症状为主,急性期可以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诸如双氯芬酸钠,布洛芬,扶他林等控制症状,严重的可以口服秋水仙碱,需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具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一旦出现腹泻,腹痛等,及时停药,外用可以选择消炎镇痛药物,诸如吲哚美辛软膏,甚至云南白药外用也有一定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痛风的治疗需要从源头控制,避免使用高嘌呤食物,诸如动物内脏,海鲜等,急性期大量饮水,维持尿量正常,以上就是痛风的介绍,希望给广大患者一些帮助。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443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淋巴结结核的中医内治法

根据不同的证型,淋巴结结核的内治法包括以下几个方案: 1.风热结毒证 症舌脉:结核表浅,肿势宣浮,边界欠清,皮色不变,发病较急,或有疼痛。伴有发热或恶寒,烦躁,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或白腻,脉浮滑或滑数。 病机分析:初起结核表浅染毒,致使肿势宣浮,边界欠清有疼痛,其发病较急。邪客肌表,故有发热或恶寒。烦躁、口苦咽干为肺热耗津。舌质红,苔黄或白腻,脉浮滑或滑数为风热在肺在表之象。 治法:辛凉解表,散结消肿。 方药应用:牛蒡解肌汤加减。 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金银花、夏枯草、山栀、石斛、玄参、丹皮、天葵子。 2.寒痰凝聚证 症舌脉:肿块成脓,少有疼痛或不痛,皮色不变。伴面色黄白,畏寒,脘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脉迟细或沉细。 病机分析: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聚湿成痰,窜流颈部瘀阻,而成结核。郁久化火,肉腐成脓,少有压痛。中阳不振,运化失职,症见面色黄白,畏寒,脘闷,纳呆。舌质淡苔白,脉迟细或沉细均为虚寒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痰补虚。 方药应用:阳和汤加减。 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炮姜、麻黄、香附、山慈菇、夏枯草、远志。 3.气郁痰凝证 症舌脉:多见于瘰疬初期 结核多发于颈两侧,单发或累累如串珠状,肿块坚实光滑活动,无压痛。伴胸胁胀满不适,口苦,纳食不香。舌苔薄白,脉弦滑。 病机分析:气郁化火,火热上炎,灼伤津液,亦为生痰,窜流颈侧为瘰疬;气郁犯胃,症见胸胁胀满不适;郁久化火犯肺,则见口苦;夹痰湿者,症见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宜化痰湿。 方药应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柴胡、半夏、当归、白芍、盐陈皮、白术、茯苓、夏枯草、百部、猫爪草。 4.肝郁化火证 症舌脉:肿块增大,且有疼痛,皮色渐转红,或中心变软,融合成团。伴心烦喜呕,面颊灼热,或目赤,头胀痛。舌质红,苔黄或无苔,脉弦数。 病机分析:日久郁火,肿块增大,皮色转红,中心变软,融合成团,此系病情发展加重,肝胆相为表里,疏泄无权,气郁化火,气火上扰,故面颊灼热,或目赤、头胀痛;肝胆火逆致使心烦善呕;舌质红,苔黄或无苔,脉弦数均为肝火旺盛之征。 治法:疏肝泻火,和营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应用:柴胡清肝汤加减。 柴胡、山慈菇、夏枯草、黄芩、山栀、生地、连翘、当归、赤芍、贝母、知母、生甘草、浙贝母。 5.肺肾阴虚证 症舌脉:结核累累,成团块,移动性差,久则皮色转黯红,成脓溃破,脓稀薄,形成窦道。伴身体赢瘦,咳嗽痰红,潮热盗汗,口干颧赤,遗精或闭经,舌质红,光亮无津,脉细数。 病机分析:结核累累,日久不愈,形成团块,移动性差,久则皮色转黯红,热盛则肉腐成脓破溃。阴虚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全身,故身体赢瘦;肾水不足,肺阴虚弱,阴虚生内热,热盛伤津,津液耗伤,故见口干,咳嗽痰红;虚热迫液外泄,故盗汗;阴虚生热,则颧赤潮热;肾阴虚则脉细数为一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化痰。 方药应用:百合固金汤合知柏地黄汤加减。 百合、麦冬、白芍、当归、贝母、玄参、甘草、桔梗、生熟地、知母、黄柏、丹皮、茯苓、泽泻、石枣、怀山药。 6.脾胃虚弱证 症舌脉:久病不愈,核质变软,次第溃破,脓水淋漓,肉芽不鲜。纳谷不香,大便溏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或微腻,脉濡细。 病机分析:脾胃虚弱,中阳不振,水谷不能运化,故病久不愈,脓水淋漓,肉芽不鲜。脾虚则运化失常是以胃纳欠香,大便稀溏。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或微腻,脉濡细,乃脾阳不足之候。 治法:健脾益胃,固摄中川。 方药应用: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白扁豆、炒薏苡仁、怀山药、石莲子、砂仁、生黄芪。 7.肝肾阴虚证 症舌脉:疮口久溃不愈,局部皮色紫黯,午后潮热,夜间盗汗,五心烦热,视物模糊,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体弱病久,正气亏损,或房劳过度等伤及肝肾,故疮口久溃不愈,局部皮色紫黯;阴不恋阳,故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水亏不能上济,心火扰动,逼津液外泄而盗汗;肾水不足,则腰膝酸软;水不涵木,见视物模糊;肺阴虚,津液不能上承,则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茱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枸杞子、炙鳖甲、地骨皮。 8.气血俱虚证 症舌脉:溃后久不愈合,脓水清稀,面色无华,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分析:气血两虚,不能营养肌肤,故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清稀;血少则面色无华;血虚不能上奉于头,故头晕眼花;血少气虚,脾失健运,故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气血亏虚之证。 治法:气血双补。 方药应用:香贝养荣汤或四妙汤加减。 川贝、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熟地、当归、甘草、生黄芪、夏枯草、地骨皮。 临证参考:瘰疬的施治,因其发病本源于内在脏腑功能的失调,虽有外因侵袭,但均非直接受邪搏结于局部,故从整体进行调治是其关键,而不宜只重局部表现,尤其在发病初期更是如此。证有标本虚实之异,治法亦应有别。初起能否达到消散于无形,有赖于辨证准确,绝非单用软坚化痰散结之药达此目的。从其发病看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26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痈中医概念

痈泛指皮肤浅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反应,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阳性疮疡,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疼痛),溃后脓液稠厚,范围多在 6~9cm 左右,具有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等特点,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本病多由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来伤害感受毒气等,引起邪毒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它既可以发于体表,亦可生于内脏,所以分为“外痈”和“内痈”。本节之痈仅指外痈,一般痈发无定处,随处可发,发病部位不同,名称繁多,但因其病因病机、证治基本相同,不再一一叙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由各种化脓性致病菌引起的急性体表软组织感染,如急性化脓性淋巴结周围炎、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热性脓肿等。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27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痈中医内治调理

1.风温化火证 症舌脉:病发于头颈、上肢。发病迅速,局部肿势宣浮,色红掀热,皮薄光亮,灼痛剧烈,伴恶寒发热,头痛不适,口鼻干燥,咽痛声哑,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风为阳邪,风性上行,易袭阳位,故病发于头颈、上肢;风邪善行而数变,故其发病迅速;风邪外袭,气血壅滞,其肿势宣浮;风温上受,郁而化火,患部色红掀热;风温侵袭肌腠之浅部,则皮薄光亮;火热盛者灼痛剧烈;风温外袭,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风温火热之邪,上袭清窍,损伤津液,阻滞经络,故有头痛不适,口鼻干热,咽痛声哑;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温火热之邪外袭肌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运用 常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金银花、赤芍、穿山甲、乳香、没药、当归、天花粉、贝母、防风、白芷、玄参、黄芩、大青叶、皂角刺、生甘草。 加减:高热不退者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芒硝、瓜蒌仁;发于头面加连翘、野菊花、蒲公英;发于上肢加桑枝、木瓜。 中成药:金黄散(膏)。散剂以酒或醋调敷,膏剂摊敷料上贴患处。 针灸 主穴:合谷、曲池、风门、委中、皮损局部。 配穴:热盛者加大椎;心烦者加内关。 手法:针用泻法,或点刺出血,或加拔火罐。 临证参考:本证临床多见于痈发于头面、颈项、上肢,属于外科所谓的类“上焦”。痈之初起为风温、风热外袭,故治疗时应酌加疏泄风热之品,有散邪于外、引邪居浅、疏通肌表脉络之效。“上焦"阳盛,易助热毒,故成脓较快,临证时应细辨脓之有无,不可强消,成脓及时切开。 2.肝胆火郁证 症舌脉:病在胸胁,发病稍缓。初起结块如梅李,逐渐扩大高起,或漫肿如鼓,界限不清,皮色不变或微红,胀痛或灼痛,伴偏头痛或巅顶痛,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细滑数。 病机分析:肝胆经络循行于胸胁,故邪郁肝胆,病发胸胁。气郁在前,化火于后,故发病稍缓,初起结块如梅李,逐渐扩大高起,或漫肿如鼓,界限不清,皮色不变或微红;气滞火郁,则胀痛或灼痛;火邪循经上窜,故有偏头痛或巅顶痛,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急躁易怒等症;舌红苔黄,脉细滑数为火毒内郁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散坚消肿。 方药运用 常用方:柴胡清肝汤加味。 柴胡、生地、当归、赤芍、连翘、黄芩、栀子、天花粉、牛蒡子、防风、甘草、金银花、蚤休。 加减:酿脓时改用托里消毒散或透脓散;溃后脓去正虚用益胃汤加减;阴亏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溃后脓水稀薄者用滋阴除湿汤加减,或用当归、赤芍、丹参、牡丹皮、金银花、连翘、陈皮、谷芽等。 中成药:活血解毒丸。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1 次 3g,1 日 2 次。 针灸 主穴:外关、曲泉、太冲、侠溪、血海、行间、期门。 配穴:伴心烦者,加郄门、神门;便秘者加支沟;皮损发于面颈部者,加合谷、风池。 手法:针用泻法。 临证参考:本证初起以肝气郁滞为主,属实,宜疏理肝气,则火毒易平;若酿脓之际,肝经气少,难于起发,宜托补之;溃后阴血亏虚,育阴固本,助其气血,使疮敛而愈。 3.脾胃湿热证 症舌脉:初起隐痛,渐肿坚硬,根盘肿势扩大,疼痛加重,皮色微红,触之有波动感。伴憎寒发热,食少纳呆,口干口渴不欲饮,恶心泛吐,身重乏力,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滑数。 病机分析:湿邪阻滞气血,经络不通,郁久渐生火热,故初起隐痛,渐肿坚硬,根盘肿势扩大,疼痛加重;湿热相搏,化腐成脓,则皮色微红,触之有波动感。湿热内蕴于脾胃,运化失常,脾不升清,胃不降浊,津液不上承,故有憎寒发热,食少纳呆,口干口渴不欲饮,恶心泛吐,身重乏力,舌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滑数等症。痈 治法:清热除湿,行气和营。 方药运用 常用方:四苓散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栀子、金银花、生薏苡仁、茯苓、泽泻、白术、蒲公英、陈皮、乳香、没药、赤芍。 加减:热重者加天花粉;湿重者加苍术;肿甚者可加白芷。 中成药:小败毒膏。口服,1 次 10~20g,1 日 2 次,温开水冲服。孕妇忌服,小儿慎用;忌辛辣食物。 针灸 主穴:血海、三阴交、内庭、阴陵泉、丰隆、解溪、皮损局部。 配穴:便秘者加天枢、支沟。 手法:针用泻法。 临证参考:本证的形成多见两种途径:饮食不节,邪毒内生者多实证,治以驱邪为主,兼顾正气;素体虚弱,脾胃不足,湿热渐生,以正虚为主,治宜补脾除湿、清热和胃。 4.湿热下注证 症舌脉:肿势散漫,界限不清,皮色黯红,灼热疼痛,化脓迟缓,脓出不畅,小便黄赤,大便黏滞,肢体沉重。舌苔黄或白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湿邪黏滞,着而难去,壅滞气血则肿势散漫,界限不清;郁久化热,肉腐成脓故皮色黯红,灼热疼痛,化脓迟缓,脓出不畅。湿热下注,滞于六腑,传导不利,故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湿热搏结,气血不利,而有肢体沉重。舌苔黄或白腻,脉滑数,乃湿热滞留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运用 常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或选用萆薜化毒汤加减。 龙胆草、金银花、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当归、生地、甘草、赤芍。 加减:酿脓时加穿山甲、皂角刺;阴亏者用滋阴除湿汤;脾胃虚弱者,用六君子汤。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1 次 3~6g,1 日 2 次,口服。孕妇慎用。 针灸 主穴:血海、三阴交、内庭、阴陵泉、丰隆、解溪、皮损局部。 配穴:若湿热久恋,致皮肤坏死者,用皮肤针重叩患处,加拔火罐;若胃纳不佳,渴不欲饮者,加足三里。 手法:针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肝郁脾虚发展而来,肝郁化热,脾虚生湿,湿热相搏流注肝经而成。故临证用药既要清热除湿,又当注重解郁健脾。未成脓时以和营通络为主,酿脓之时以清热除湿为主;溃脓之后注意疏肝健脾。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272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鼻出血的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多是止血,冰敷等治疗方案,低温能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冷敷法:取坐位,以冷水浸湿毛巾或用冰袋敷于患儿前额或后颈部,以凉血止血。 鼻腔内有小出血点、溃疡、血痂而无活动性出血的患儿,可在鼻黏膜涂少量黄连油膏,1 日 1~3 次,以滋润黏膜,泻火止血。本法尤适用于胃火炽盛证。 用血余炭、马勃、百草霜、三七粉、云南白药等具有止血作用的药末吹入鼻腔,用于出血量少的鼻衄患儿。 鼻衄出于鼻中隔者,用马勃(消毒)敷于出血处,如还止不住者,再用消毒的黄连膏纱条蘸百草霜散(百草霜 80%,花蕊石 10%,禹余粮 10%)填充出血鼻腔,如仍不止,较大小儿可采用后鼻孔填塞法。 大蒜捣烂,敷于足底涌泉穴。有引热下行的作用。用于反复鼻衄患者。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300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鼻衄诊断与鉴别诊断

鼻衄诊断 1.多有外感热病、鼻外伤及鼻部疾病、血液病或全身各系统疾病病史。 2.以鼻中出血为主要症状,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少见,轻者涕中带血;较重者渗渗而出或点滴而下;严重者血涌如泉,甚则出现气随血脱之危象。 3.鼻腔局部检查有出血点或渗血面。 4.必要时对能引起鼻衄的相关系统疾病做相关检查。 相应的鉴别诊断 1.鼻异物 小儿由于戏弄豆、纸、小玩物等放入鼻腔,引起局部炎症或损伤而致出血。 2.鼻损伤 有明确的头面部或鼻外伤史,其血多来自受伤一侧鼻孔,严重者可有鼻骨骨折、鼻中隔脱位,全身症状不明显。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29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中医关于淋巴结结核的外治法

(一) 结节型 瘰疬初起,肿块呈结节状。 单纯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发或多发,呈结节状,无粘连,或大或小能移动。 周围炎性:病变可波及耳下、胸锁乳突肌处、两锁骨上窝,胸部或腋下呈弥漫性,浸润黏成块状,移动性差,局部有压痛。 治法:温经和阳,活血,祛风散寒,化痰通络。 常用方法:消核散,阳和解凝膏或回阳玉龙膏。 用法:局部肿块处可敷阳和解凝膏或回阳玉龙膏掺黑退消,5~7 日一换。 (二) 脓肿型 肿大淋巴结液化成脓。 软化期:部分液化,结核日久,软化成脓,难消、难溃,溃后呈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疡。 成脓期:完全液化,由继发感染而引起脓肿,局部发红或紫色光亮,触及波动感,有穿溃之势。 治法:疏风消肿,活血祛寒。治疮疡阴阳不和,冷热相凝者。 常用方法:外敷冲和膏。 用法:熟葱泥或陈酒调敷,或外用凡士林调成 20%油膏。已成脓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或做十字形切口,以充分引流。 (三) 破溃型 脓肿破溃,组织坏死,形成溃疡,或形成窦道,疮口久不愈合。 治法:提脓祛腐,溃后腐肉难脱,脓水不净者。 常用方法:红升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具有祛腐作用的药捻插入,以祛腐生肌。 (四) 混合型 同时兼有两种以上不同病变者并见,有时不能断然分开。 按具体病情可参照(一)、(二)治法。 临证(型)参考:外治证(型)在临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相互转化,因本病是消耗性慢性疾病,内治辨证是不可缺,而且是主要的,多拟扶正祛邪为主,在临证中应特别注意。

丁先茂

主治医师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中医院

1269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59条记录共6页
丁先茂医生寄语
各位病友 感谢您的支持与信任来选择我 希望我的建议一样稳定帮到您 同时也祝您早日康复
丁先茂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10074 次
总文章 59 篇
在线服务患者 1672 次
患者评价 5434 个
获得锦旗 7 个
入驻时间 2020-10-15 14:19:41
丁先茂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7 个
医德高尚
6个
医者仁心
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