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王昌浩

医生头像
执业证:2414********208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中医内科

可处方
99%
好评率
7.5万
接诊人数
167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思考中医

辨证和中药是中医最核心的地方,想要学好中医,就要学会如何辨证,辨证就如同士兵手中的枪,是不可缺少的,中药就如同士兵手中的子弹,想要打好仗,缺一不可。中医不仅需要努力记忆,还要学会总结,找相同点,学会思考,将中医思想全部展开。中医上讲人是一个整体,与大自然不可分割。中医强调整体观,全面诊断,辨证论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统一,任何事物都如同川江流水,运行不绝,生生不息。《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把天、地、人、时的统一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系统的理论,形成中医特色。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整体,整体思想是以一种普通联系,又相互制约,就如同五脏五行,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思考问题,既要全面,又要针对,找到疾病的根源,一付见效。这些需要考验基础知识和辨证思维,患者的每一个症状表现,其在内部对应那个脏腑出现了问题,需要定性加定位,方可下药。就如一个患者自述怕冷,腰膝酸软等,怕冷多属阳虚,腰膝酸软多属肾虚,结合一起,就是肾阳不足。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如同气虚的金标准:舌红少苔,脉细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气虚的金标准:舌淡苔白,脉细弱,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里热证的金标准:面赤,心烦,口渴,便结。里寒证的金标准:形寒肢冷,口淡不渴。痰湿中焦的金标准:胸满痞满,纳呆便溏等等。善于思考,善于总结,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与古人研究对象不变,大自然环境大趋势不变,变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巨大,当今社会熬夜的人增多,熬夜对身体不好,最易伤肝肾,肝肾一虚,肾主一身之阴阳,肾虚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饮食不规律,最易伤脾胃。俗话说:“十人九胃”虽是夸大说法,但也由此可见得胃病的人数之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开始夏天喝冷饮,吃冰冻水果、冬天喝奶茶、吃火锅、吃非应季水果蔬菜等等。再强大的脾胃也会有作坏的那一天,脾胃一虚,各项机能减退。如女性脾虚会导致气血虚,从而引起月经量少、脱发、失眠等等忙碌的工作中,缺乏锻炼,锻炼少,体内容易生湿聚痰,形成痰湿体质。随着生活的提高,精神压力增高,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出现亚健康状态。 中医还以辨证思维,类比思维来解释人与自然和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关系,来表示疾病的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问题。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要在思考和总结之间自觉融合,思维和灵感相结合,在实践中努力学习,熟练的驾驭思维,提高临床经验水平。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40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看舌苔知疾病

为什么说舌苔能诊断出各个脏腑器官功能的问题? 因为舌是通过经络和脏腑构成联系,在脏腑中以心和脾胃与舌关系最为密切,肺,肾,肝联系也较为明显。 舌与脏腑主要是通过经络构成联系。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 舌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故舌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灵枢·脉度》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故曰脾开窍于口。中医学认为,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正如章虚谷所说:“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舌体赖气血充养,所以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而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 此外,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也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而脏腑一旦发生病变,舌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舌可以作为观察体内脏腑气血盛衰变化的窗口。 各脏腑在舌面的分部在哪? 一般是以五脏来划分的,舌尖属心肺,舌边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下脉络可以观察瘀血的情况。 气血津液在舌苔上的体现? 舌为血脉较为丰富的机体,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中医学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皆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宾热。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35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解说胃病

俗话说:“十人九胃”虽是夸大说法,但也由此可见得胃病的人数之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开始夏天喝冷饮,吃冰冻水果、冬天喝奶茶、吃火锅、吃非应季水果蔬菜等等。再强大的脾胃也会有作坏的那一天,脾胃一虚,各项机能减退。如女性脾虚会导致气血虚,从而引起月经量少、脱发、失眠等等 胃痛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胃痛又称胃脘痛,在临床上是种常见的病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常伴有嗳气、烧心反酸呕吐等候,危害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 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如李杲创设的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 李杲认为脾胃成病,发自内伤,内伤不足,应用补益法,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之气”,脾气下流,则生湿热,而补气升阳,须防阳亢,故用白术、当归除湿和阴;胃中清气在下,故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并引黄芪、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以补胃气而实肌表。综观其立方大旨,就在于益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元气充足则肌表固密腠理坚,故恶寒发热诸症得以悉除。 胃的生理特点 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 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 《伤寒论》指出:“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人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如《灵枢.胀论》上讲的“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就是胃失通降之故。由此可见,“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点,只有深刻地认识这种特点,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病理病机所在,才能通过治疗来调整它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异常转化为正常而恢复健康。 胃的功能和胃痛的原因 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舒畅通降的特性,才能奏其纳食传导之功。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病因的种种胃痛,此乃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阻中焦所致的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从生,则属于虚而夹滞。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34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气血阴阳有什么区别?

生活中,很多人都说自己体虚,但具体是哪种体虚?怎么给自己补虚?却一问三不知。中医上的体虚,可分为 4 种,分别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 4 种虚症状各不相同,而且食补也不一样。 气虚:顾名思义,就是“气”较为缺乏、虚弱,气虚的患者主要症状包括气短乏力、脸色苍白、心悸胸闷、语声低微、轻微活动也大汗淋漓、脉搏弱而有心律不齐。气虚是指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的化生不足时,易出现气虚表现,常表现为语声低微,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不振,体倦乏力,常自汗出,动则尤甚,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苔白,脉虚弱,因各种病因而发病,因心肺脾肾气虚部位不同而并见不同的症状,发病倾向:易患感冒、气虚眩晕、内脏下垂,平素抵抗力弱,妇女分娩后易患产后虚羸、产后目病等,病后康复缓慢等。 血虚:患者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烦躁等。妇女月经量少,且色淡。严重者还可出现闭经。心血虚证心慌心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容易受惊,健忘,面白苍白,唇舌色淡白,脉细弱或结代。肝血虚证头晕,眼花,胁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或肌肉不自主抽动,女子月经不调,严重者闭经,面色没有光泽,舌质淡,脉弦细涩等。 阴虚:患者由于阴液亏少,机体失去营养物质滋养。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多表现为面颊潮红、咽干、五心烦热(自觉手足心热、心胸躁热)、潮热(每日某个特定时间自觉热感从面或胸蔓延至全身)、盗汗。1、典型症状(1)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感到手脚心发热,潮热盗汗,面颊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2)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严重者失音,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深红,舌红少津,脉细数。(3)肝阴虚证:头痛,头晕,目干怕光,视物模糊,急躁易怒,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颊潮红,或手足轻微抽动,舌干红,脉弦细数。(4)肾阴虚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而痛,牙齿松动,脱发,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闭经。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面色深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 阳虚:患者症状:腰膝酸痛,或腰背冷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目眩晕,精神萎靡,面色白或黎黑;舌淡胖苔白,脉沉弱;男性易阳痿早泄,妇女易宫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疲乏无力、、四肢不温,常有面色苍白、胃腹冷痛、夜尿频、、白带清稀、痛经、等症状。 气虚者来说,建议选用党参、西洋参、灵芝、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等中药材来补元气。 血虚者来说,建议食用当归、熟地、桂圆、黑枣等补血,日常饮食中要常吃动物血、禽肉。 阴虚者来说,可选用麦冬、枸杞、冬虫夏草、桑葚等中药材来调理,平时可以用山药、莲子、芡实和茯苓四味食材各 30 克煮粥吃。 阳虚者来来说,应该多吃具有补气助阳、增加防寒作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也可以选用淫羊藿、核桃仁、肉苁蓉、附子等中药进行调理。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27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祛湿方法

在中医里,把外来的致病因素概括成“外感六淫”,具体指示是:风、寒、暑、湿、燥、火。其实这“六淫”在正常情况下叫做“六气”,也是中医对一年四季气候不同变化的概括。 但是当“六气”的变化产生了异常,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其不及或者太过了,就变成了“六淫”,会导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如果此时人自身的正气不足,就会引起疾病。 “六气”一般是与自然界的季节相对应的,而“湿”,正是对应在“长夏”这个节气,“长夏”一般对应阴历的六月。这也就是说,在阴历六月的时候,湿气会比较旺盛,如果不注意健康,人体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到“湿邪”的影响,以至于生病。以下几种祛湿方法大家了解一下。 1、饮食祛湿 对于湿气重的人,饮食祛湿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多吃清淡、利水、利尿的食物,有一定清热祛湿的效果,蔬菜里面,芹菜和冬瓜有很好的祛湿效果。还有红豆和薏米煮粥可以有较好的祛湿效果,因为红豆有利水消肿的功效,而薏米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两者相互配合在临床上祛湿有非常好的疗效。另外,日常要少吃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重湿气。 2、泡脚祛湿 对于身体寒湿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叶水泡脚是可以的,每天晚上睡觉前用晒干的艾叶,加入泡澡水中浸泡泡脚,约 15 分钟左右,水温不要超过四十度。艾叶泡脚能将虚火、寒火往下引,就会引起头面部的气血两亏,供血不足,反而会引起头晕、头痛,及情绪上的变化等。夏天用艾草泡脚能够预防或治疗感冒、发烧等症状。艾叶泡脚对身体有好处,但用艾叶水泡脚的同时,必须停吃寒凉的食物,不要再让寒湿侵入。 3、运动祛湿 对于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而通过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因此,湿气重的人要加强运动,有助于祛湿。 祛湿的四大禁忌 1、凉食冷饮:女生们都喜欢喝冷饮、吃冰激凌。但吃多了会让肠胃消化吸收的功能出现停滞,吃在里面聚集在体内成为湿气的温床。平时在食物上添加点葱姜蒜,来减弱食物中的寒性物质。 2、经常吹空调:炎热的夏天,相信大家没有空调都不行。但是空调却最容易让湿气出现。整天待在空调房里,湿气就潜移默化在你身边。尽量少吹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26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养胃方法

胃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胃病。越是经济发达地区,生活节奏越快就会增加胃病的患病几率。胃病在确诊之后反复发作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养胃,很多人都会选择中医的方法进行养胃。 那么中医养胃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1、服用中药调养护胃 中医养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服用调养护卫的中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养胃中药主要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灵芝,黄精,大枣以及甘草等。当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症状时,可以去寻找中医大夫治疗,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服用。 2、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是常用的中医养胃方法,通过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能够促进胃肠道的蠕动,起到显著的养胃功效。足三里穴和中脘穴都属于内部疾病常用穴位,在养胃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针刺按摩足三里穴和中脘穴。另外还可以通过推拿按摩腹部,提高胃动力和机体的免疫能力,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3、饮食调理 通过饮食调理胃部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对于胃部有病变的患者来说,在饮食上要以清淡柔软饮食为主,同时饮食要有节制,保持大便的通畅,促进脾胃正常运行。 4、精神调理 中医养胃还有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注重情志的调理,要保持心情的乐观,以免停滞刺激,损伤脾胃功能,要保持情志舒畅才能够使食欲旺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促进身心的愉悦。 5、运动锻炼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养脾胃,不仅能够锻炼四肢的肌肉和关节,而且还能强身健体,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选择散步、慢跑以及练太极拳等方式。 6、服用养胃的食物 要想正确的养胃,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养胃食物,比较常见的有核桃、虾米、山药以及带鱼等。核桃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够降低高血压,防止动脉硬化,还能够促进造血功能强身健体。羊肉中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具有开胃健脾的功效。 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在确诊胃病之后一定要注重胃部的保养,是治疗胃部疾病的关键。中医养胃讲究细水长流,需要慢养。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291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艾叶泡脚效果高

艾叶草,又称艾蒿、艾草,是我国南方普遍都有的一种植物,在广西桂林,更是直接用艾叶草的叶子包米饭来做着吃的。艾叶防瘟疫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 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芳香温散,可升可降。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的功效。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 现正当三伏天,是“冬病夏治”养生的时候。 夏季湿气正当令,人的五脏六腑中属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中,就会出现没有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表现。而夏天泡脚,正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人体阳气也是在夏天最旺盛。此时,用温水泡脚能更好地刺激经络,振奋人体的脏腑机能,所以先天脾胃不好的人更适合夏天泡脚。而当脾胃好了,就不容易被湿气侵犯。另外从经络角度讲,双脚是人体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着与各内脏相对应的反射区,脾、胃、肝、肾等重要脏腑的经脉都经过这里,泡脚的时候通过经络传导,也能达到脏腑的保健与治疗效果。 为什么夏天要艾叶水泡脚呢?夏天吃冷凉的食物多,易伤脾胃;另一方面,夏天毛细孔多开着,凉风特别还有空调往往直接进入身体的内部,这都是“寒”;夏天,往往身体多“湿”,水分的代谢不畅;出汗过多损耗气血(注意是过多出汗,适当的出汗对身体是有利的),汗和血是同源的,长此以往,这都是“寒”的原因。寒则滞,则湿,气血自然不通,这是现代人的常见病,而驱寒去湿和通气血是艾叶水泡脚的拿手好戏。 泡脚最佳方法 每天晚上用 40℃左右的热水泡脚 15~20 分钟,水最好超过脚踝到达小腿;水中加点盐,还能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如果吹空调导致了感冒、头痛或发热,泡脚 30 分钟以上,感觉微微出点汗,头痛的症状就可以缓解。泡脚以后最好做些简单的按摩,比如在脚心(涌泉穴)、脚趾、脚跟处细心找找有没有痛点,每个痛点处按揉三分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艾草泡脚期间应当注意,同时多喝温开水,少吃寒凉的食物,注意休息。发烧和患有低血压、糖尿病的人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艾草泡脚。而且用艾草泡脚每周三次即可,不宜过于频繁。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236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小儿发热

发热是儿科多种疾病中的症状,可有壮热、低热、潮热等不同的症候群表现。壮热是指身体发热,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一种症状,属高热范畴(高热是指腋温高于 39℃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儿科常见急症。高热又称“壮热”“身灼热”“体若燔碳”);低热是指身体自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一般体温在 37.5℃-38℃之间;潮热是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一般。 因疾病不同与病因病机的差异,小儿发热应按原发疾病进行辨病辩证治疗。然而小儿体属纯阳,阴常不足,且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多种疾病因素的影响均可致病机从阳化热而出现高热,尤其婴幼儿更易见。 其病因病机有如下三点: 外感高热 里热炽盛 邪郁少阳 外感高热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且寒暖不能自调,若调护失宜,六淫邪毒由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束于肌表,郁于腠理,正邪交争,则发热。感受温热、暑湿之邪,或感受寒邪,从阳化热,均可引起高热;且邪愈盛,正愈实,交争愈剧,热势愈高。 里热炽盛 若外感邪毒入里化热,或温热疫毒等直中于里,或小儿嗜食肥甘辛辣,肺胃蕴热,均可致里热炽盛,发生高热。邪热充斥内外,扰上及下,闭塞气机,可出现邪热蕴肺、热炽阳明、热结肠道、热入营血诸证;热毒灼津炼液为痰,痰火交结,上扰清窍,引动肝风,亦可致变证丛生,甚至出现闭、脱等危重症候。 邪郁少阳 若感邪之后,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致少阳枢机不利者,则可见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之寒热往来证。由于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故常伴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证候表现。 小儿发热之预防与调护: 应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在流行季节和地区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接触。 保持居家、教室等场所卫生,居家、教室等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 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减少感染机会。 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并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发现有类似症状后,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晨午检工作,如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应按要求采取停班、停园措施,家长应给予理解与配合,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蔓延。 如果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浅促、心率加快、四肢温度下降等现象,需提高警惕,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11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治疗口腔溃疡的小妙招

口腔溃疡以及口腔外伤致溃疡等,可用藿香15g,浙贝母10g,水煎待冷漱口,每日3~6次。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08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冬至养生小知识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中医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简单地说便是冬至是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此时注意养生,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那么,冬至节气,该如何养生呢?一起来看看。 1 午休调养 冬至前后睡好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冬至是一阳初生的重要时刻,在一天十二时辰中,中午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中医养生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需要小心保护,精心调养。冬至时节睡好午觉不但有助于一天之中阴阳之气的更替,更有助于一年之中阳气的生长,以期下一年的阳气充足,少生疾病。 2 食补养肾 冬季食补最主要的是补肾精,因为肾属冬天,冬季里是补肾的最好季节,而冬至是最重要的补肾节点,如果这个时候肾精亏虚,来年真的会感到虚。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3 皮肤调养 由于寒冬干冷,人体的表皮层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会造成皮肤层血液循环减慢,皮脂腺与汗腺功能降低,导致皮肤水分与脂肪含量大减;若再加上寒风吹拂,更加削弱了皮肤的抵抗力,使得皮肤容易干燥、粗糙,甚至皲裂。在饮食方面,可以适当服用含粘液质的食品,如蜂蜜、海参、木耳、水梨、猪蹄等,以提高血液中胶质含量,增加细胞内水分的保存。 4 精神调养 冬至时节精神调摄仍以静养为主,保持心境清静,宁神定志,以顺养初生的阳气,保持良好的修养,做到保持良好的心情,切忌急躁、发怒。家人、同事相互关怀鼓励,解除精神抑郁,在和谐的气氛中,人的免疫能力能获得积极提高。总之,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在任何时候都是趋吉避凶的最佳方法。 5 运动调养 喜欢晨练的老人们也不需要那么早起床,最好太阳出来再去锻炼,这样阳气升发,还可以晒太阳补阳,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出现心血管意外。除此之外,年轻人更要多运动,因为长期在办公室坐着,很少晒到太阳,身体内血液不畅通,更容易生病,多运动还能有利于增加免疫力,减少感冒。

王昌浩

住院医师

金水仲华国医馆中医门诊部

1095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13条记录共2页
王昌浩医生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39636 次
总文章 13 篇
在线服务患者 4398 次
患者评价 72697 个
获得锦旗 167 个
入驻时间 2020-12-16 11:56:52
王昌浩医生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167 个
月映团圆
1个
医德高尚
141个
感恩有您
1个
济世良医
10个
医者仁心
1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