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专家

侯吉亮

医生头像
执业证:3022*************011

侯吉亮

心理治疗师-中级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临床心理科

100%
好评率
-
接诊人数
3
获得锦旗
小程序医生主页

微信扫码 随时提问

科普文章

文章 双相障碍误诊之痛:“被双相”后,我连一点点开心都不敢了

小魏(化名)是我的读者。在我的公众号有关“双相障碍”的几篇文章下面,他疯狂留言,文字中透露的愤怒溢于言表。 我隐隐感受到,他的愤怒不是针对我,而是对整个精神科体系的不满。在他看来,双相障碍的标签是给人判了死刑;基因决定论只会让双相患者充满绝望;DSM-5的诊断标准是限制了人的自我探索。 客观的说,小魏的很多观点是有些偏激的。不过,我相信,在小魏的愤怒和不满背后,一定发生了什么故事。在我对小魏充满好奇的时候,小魏正好也找到了我,想和我深入探讨一下对“双相”的看法。 我这才知道,小魏是一位双相障碍误诊的受害者,而那次误诊还要从他大学时候说起。 1、大学期间被“诊断”:一切都变了 小魏读大学时,学校里有一位心理咨询师。这位咨询师帮小魏解决了失眠的问题,所以小魏非常信任她。 根据精神卫生法,精神障碍的诊断只能在医疗机构由精神科医生做出。 但是这位心理咨询师却很喜欢违规,给学生下诊断:比如她会诊断A学生是抑郁症,B学生是广泛性焦虑,而她给小魏的“诊断”是双相障碍,有轻躁狂发作。 小魏回忆,“最搞笑的是,在我被她诊断为双相时,我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时候,也是身边人认为我最好的时候。” 小魏之前抑郁过,那段时间他终于和自己和解,甚至和世界和解了。 “我认为我的能量场各方面都非常统一,我非常感恩每天,并且我也做了许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他人也非常认可我。当时我在学校创立了几个平台,包括几个平台现在运行得非常好。” 听到这里,我会怀疑,是不是小魏那段时间真的有轻躁狂,而他自己不知道呢? 于是,我和小魏核对,当时是否有轻躁狂的常见行为表现,例如过度膨胀、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睡眠需求减少、过度消费等。结果表明,他当时是有一些兴奋,但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变化,大概率并不是轻躁狂。 几年之后,小魏也去当地三甲精神科医院诊断过,医生认为他有一定的焦虑,但并不是双相障碍。 然而在大学时候,当小魏信任的心理咨询师告诉他,他有双相的时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在学校里,小魏是一个比较有想法和创意,做事果断且敢于尝试的人。小魏自认为这是他的优点。 但是这个“诊断”却彻底否定了他:“原来,我的优点都是因为我有病。” 在此之前,小魏是一个充满创意的人,之前有想法和创意,他会很兴奋,会考虑如何逐步实现它。 但在被“诊断”为双相之后,一切都变了。 小魏指着我之前画的情绪曲线(下图),对我说:他不敢开心,因为他害怕进入轻躁狂或者躁狂状态。 “当我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惧。我必须有意识地检查自己是否发作。” 小魏很担心轻躁狂给自己带来耻辱感。他害怕自己成为丢人的人,害怕自己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犯病不自知、在别人眼里是小丑的角色。 “因此,我宁愿不开心,把自己守在原地,压制在原地”。 2、质疑精神诊断体系:兴奋就是轻躁狂吗? 小魏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是被误诊双相了,也不再担心自己的快乐。他也去过几家大型精神科医院,医生们都认为他没有双相障碍。 但是他这几年对双相的研究,却让他对精神科体系产生了质疑:在他看来,有些医生认为只要症状发生,比如晚上不睡觉,过度兴奋,滔滔不绝说话,喜欢网购,就都是轻躁狂的表现。 我问小魏:“你会忽然话多,说话停不下来么?” 小魏讲到:“虽然我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话,并且一个人能够讲很久,别人都认为我适合当讲师和销售。但是一旦别人讲话,我可以让自己停下来,听别人讲。” 我继续问:“那你会乱花钱吗?比如一兴奋买了好几千、几万块钱的东西,几天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没有用。” 小魏说:“我当然喜欢花钱买东西,不过我更喜欢赚钱,我认为赚钱比花钱更快乐。” 我继续问了几个问题后,对他说:根据我的评估,同样认为他并没有轻躁狂的行为。 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源是: 小魏对轻躁狂、双相的理解,和专业人士的理解并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他偏激的认为,DSM-5的诊断是给人贴标签、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 DSM-5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简称,是全球很多国家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都要学习掌握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这本书中,把几百个精神疾病的诊断条件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和规范,从而非常方便心理健康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 如果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都经过专业的训练,那么,当其中一位谈到一个患者有双相障碍II型,或者有惊恐发作,或者有重性抑郁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很清楚的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大家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所以,DSM-5的诊断,绝对不是给病人贴标签,而是一种科学的统计和规范,也方便了行业内认识的学术交流,并给以最科学、有效的治疗。 DSM-5的中文版由陈道龙医生团队翻译。我是陈道龙医生在中国举办的GPM模式培训的会员,几乎每周都会听陈道龙现场给各种病人诊断各种精神疾病。我深刻的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他在精神领域工作30多年,基本没见过超过DSM-5的精神疾病。 3、精神疾病诊断四步骤:症状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从书架上拿下DSM-5这本厚厚的精神科诊断专业书。我邀请小魏和我一起看看,DSM-5对双相的诊断标准,到底有哪些。 我的书架上和精神障碍评估诊断相关的几本书 很多外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就是看症状。例如,重性抑郁有9条主要症状,符合5条就可以被诊断。但实际上,只看症状并不严谨。 我对小魏说,他对精神科诊断的痛恨,其实正是因为他对精神科诊断的误解所致。 我个人的总结,每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其实要看四部分:症状表现,病程时间,临床痛苦,排除条件。 大部分普通人,或者一些不专业的自媒体,常用的是“症状表现”的部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我们看每个疾病的表现,好像自己身上都有,能把焦虑、抑郁和好几种人格障碍都犯一遍。 这就是不专业的表现。如果仅仅是娱乐一下,倒也还好。但如果真的用在诊断上,就会出大问题。 上面精神疾病诊断的四个部分是我个人的总结。我觉得这样看每一疾病,就会更加全面一些。 接下来,我们以小魏被误诊的 双相障碍II型 为例,看一下专业诊断如何评估这四部分。 标准1:症状表现 对于双相障碍II型,患者的症状要有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以及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 其中,轻躁狂发作又有7个主要症状,重性抑郁有9个主要症状。要满足一定数量,才能称为轻躁狂发作或重性抑郁发作。 所以,不光要看症状,还要看数量,还要看核心症状。 例如,轻躁狂中有一个症状叫“ 睡眠需求减少 ”。如果有人一晚上失眠,只睡了2小时,第二天还很头痛,是否符合这个症状呢?当然不符合,因为这个人是失眠,属于“想睡而不能睡”。轻躁狂则是根本不想睡,没有这个需求,睡眠的“需求”减少。 又比如轻躁狂有一个标准叫做“ 过度地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一个大学生把一个月的餐饮费1000多元,都用来打赏主播,可能就属于“无节制的购物”,而一个月薪5万的人,就算花2万块钱买个包包也可能不算。 标准2:病程时间 除了看上述症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病程时间。例如,轻躁狂至少要持续4天,重性抑郁至少要持续2周。 我们会看到,轻躁狂或者重性抑郁的很多症状,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会有的。这个年代,谁不会emo一下呢? 但是,偶尔一次兴奋睡不着觉,熬夜想事情,并不代表你就轻躁狂了;或者,你情绪低落了三天,然后就好了,也不代表你就重性抑郁发作了。 不看症状的持续时间就判断疾病,那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正常人了,因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啊。 标准3:临床痛苦 DSM-5中的很多诊断标准都要求症状“ 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tress),以确保只有那些真正受到影响的人才会被诊断为心理障碍。 什么是“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呢?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某种心理或情绪问题时,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困扰或不适。具体来说,这种痛苦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换句话说,症状不仅存在,而且足够严重,以至于对个体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例如,有人轻躁狂期间花了几万元买奢侈品,轻躁狂好了后才发现这些东西自己根本不想要,信用卡缺刷爆了,她自己就会非常痛苦、懊悔。 也有人在轻躁狂期间和同事或者朋友开一些莫名其妙或者很夸张的玩笑,导致影响了社交关系。 也有的人在重性抑郁期间,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每天非常疲惫,睡眠不好,这些都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损害。 标准4:排除条件 大部分精神疾病都要排除一些条件,一个是排除物质使用(如毒品、药物等)导致的生理症状,一个是排除躯体疾病(如脑部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导致的精神问题,最后还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因为精神疾病共病很常见,如果能用另外一些疾病更好的解释,就不用这个疾病来解释。 例如,我的一个来访,是个大学生,他在大四时候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在等待offer期间,抑郁发作了,去医院诊断后,开始第一次吃抗抑郁药。后来某一天,他的offer下来了,并且是非常理想的美国名校。于是,这个大学生突然兴奋起来,整天和邻居、亲戚聊天,睡眠需求变少,持续了一周多。这时候家人带他去医院,被诊断为双相。 不过,我对这个诊断是有怀疑的,因为抗抑郁药吃完后,确实容易有轻躁狂的症状,加上他拿到了offer,此时有一些“范进中举”的举动是很正常的。考虑到双相的排除标准,他被诊断为双相,就值得怀疑了。 他们后来去精神专科医院重新检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后,果然之前的双相是误诊。 4、科学诊断:摆脱误诊的枷锁 误诊双相障碍给小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他对自己原本积极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那段时间,他不敢追求幸福和快乐,时刻警惕自己的情绪变化,害怕自己的任何一点兴奋会被视作“发病”的迹象。这种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了他的自信和创造力,还阻碍了他在生活中的自由表达。 小魏的经历也让我深刻反思精神科诊断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一个正确的诊断不仅要依靠对症状的观察,还需要结合病程、临床痛苦以及排除其他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仅凭短期的症状表现就下诊断,是非常危险的。 精神科诊断不是标签,而是帮助患者获得最合适治疗的工具。 回顾整个过程,小魏的误诊并非个例。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但与此同时,误解和误用心理学知识的现象也频发。因此,作为心理健康从业者,我们有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评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惧。 对小魏而言,最终他通过科学的诊断找回了对自我的肯定,他明白了自己并没有双相障碍。如今,小魏不再害怕快乐,他学会了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重新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也是对我们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个启示:用科学的方法,给予患者最合适的帮助,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想对所有曾经或正在经历误诊困扰的朋友说: 不要轻易被诊断所束缚,寻求专业的帮助,正确的诊断会带来解放,而不是枷锁。

侯吉亮

心理治疗师-中级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69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80%抑郁症复发的原因,是大部分人根本没做到这些

抑郁症是复发率相对较高的心理疾病,数据表明: 对于经历过一次抑郁发作的患者,约50%-60%在未来会经历第二次抑郁发作;如果患者经历过两次抑郁发作,复发的可能性增加到约70%-80%;如果患者经历了三次或更多次的抑郁发作,复发的风险会增加到90%以上。 这和我的直观体验相符。我在医院的“情感病房”为住院病人做心理治疗,经常看到的情况是: 一个抑郁患者,已经是第2次、第5次甚至第8次抑郁复发了。 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治疗的方法非常成熟,可以大大降低复发。 关键是,要了解抑郁症复发的真正原因。这样,你就不会沮丧、失望,会对治疗抑郁症充满信心。你会发现,大部分抑郁复发的原因,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一、80%患者根本没有被治疗 你有过重性抑郁么?你是否服药或进行过心理治疗?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自我疏导? 在美国,根据Pratt& Brody的研究,有76%的中度抑郁症和61%的重度抑郁 症患者,从未得到治疗。 根据一些研究数据,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了有效的治疗。 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治疗。 尽管近年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大的知识盲区和误解。许多人仍将抑郁症视为“软弱”或“个人问题”,而不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 许多患者因为对症状的误解、担心污名化或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她说如果在她所在的学校,学生被查出来有抑郁症,那么根据教育局的要求,这个学生就不能上学了。当时我们都惊掉下巴,不敢相信。这种不是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么!(这还是在长三角某大城市的中学) 这种做法很常见,这个政策看似保护了学校、老师,却是变相让家长增加了对郁抑症的恐惧,隐瞒疾病,没法得到彻底的治疗,孩子也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社会支持。 二、需要时却没有进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却难以避免抑郁的复发。 Robert Leahy是抑郁症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发现: 如果你是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好转后终止了药物治疗,那么你在接下来 的12个月里再次陷入抑郁的概率很高(为76%)。但是,如果你是在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后有所好转的,那么你在终止治疗后复发的概率会较低(为30%)。 为什么药物治疗的复发率更高呢?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固有的思维习惯,例如完美主义、自我批评、负面判断等。这些想法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通过药物来解决。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进行。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被解决,那么,当有压力时间再次出现的时候,比如亲人离世、亲密关系危机、失业等情况发生,那么抑郁症就会很容易激起这些负面想法再次活跃,最终导致抑郁的再次发作。 遗憾的是,中国的心理治疗资源仍然非常匮乏。在北京,像北医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这样的知名精神专科医院,预约心理治疗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预约上一次,也不能保证下周就能约上。很多心理治疗也是留给了住院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名额。 好在,现在通过互联网能够远程获得一些心理咨询的机会,这大大解决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缺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现状。 三、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 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还不够。特别对于一些有过多年抑郁病史的人,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在抑郁症的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这些因素仍然可能成为复发的诱因。 下面我列出了8条不利因素,数一数,你占了几条? 1、缺乏规律运动 运动有助于释放大脑内的内啡肽和其他积极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提高情绪和缓解压力。缺乏运动会导致这些积极的化学物质不足,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运动还能够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缺乏运动可能使人感到更加疲惫、无精打采,从而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很多抑郁患者就是通过跑步运动来彻底从抑郁中走出来的,最终收获了跑步的好习惯。 2、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均衡的饮食(例如缺乏Omega-3脂肪酸、维生素B群、维生素D等)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增加抑郁的风险。营养不足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另外,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血糖的快速波动,引发情绪不稳定和易怒,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3、睡眠不足或不规律 不规律的睡眠会扰乱生物钟,使得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导致情绪波动。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处理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在面对压力时出现抑郁症状。 4、药物和酒精的滥用 药物和酒精滥用会对大脑的神经化学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削弱情绪调节功能。即使在抑郁症治疗后,如果患者继续或重新开始滥用物质,这些行为会极大地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5、持续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超负荷的任务和缺乏支持的工作环境会导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耗竭。即使患者曾经克服了抑郁症,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再次陷入抑郁状态。 尤其在目前中国的职场,卷的厉害,如果你感觉你的老板过度PUA,经常要出差,或者工作是非常强调销售绩效的,我真的建议你考虑换一个更适合的工作。 6、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 持久的家庭冲突或紧张的人际关系,如婚姻问题、亲子冲突或与家人疏远,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压力。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常常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在心理咨询时,我发现大部分患者缺少亲密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甚至想,哪怕这个来访有一个能谈心的好朋友,也不至于得抑郁症。 7、重大创伤性事件 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变故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对于曾患抑郁症的人,这些事件可能引发再次发病。 我有好几位来访,都是经历了亲人去世,或者失恋、离婚等亲密关系的丧失,也有因为疾病而失业,失业又反过来加重了疾病。这些情况非常常见。 8、长期的经济压力 长期的经济困难,如债务问题、失业或收入减少,会对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这种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抑郁症复发。 四、抑郁的复发可以避免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能够清楚: 抑郁症复发率看似很高,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接受过药物治疗,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治疗从而改变思维模式,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也没有得到改善 。 这很 像 一 个人 准备参加 考试,但是之前 完全没有 复习,最后 抱 怨考试不及格,这没什么稀 奇的。 通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抑郁症复发,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工作压力加上睡眠不足,或家庭冲突加上物质滥用,可能极大地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发病后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病情好转后管理生活方式和减少环境压力,这些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重要策略。 如果上面这些工作并没有做,那么抑郁症当然会很容易复发。 所以, 并不是抑郁症难治 ,而是很多人并没有进行有效 治疗和自我照顾 。 没有“ 一招鲜、吃遍天”的治疗方法,一些人鼓吹“只要跑步就能避免复发”、“只要坚持吃药就就能避免复发”都是片面的,是单一的策略。或许这个方法对你管用,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想,大部分人需要一套组合拳,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学会关爱自己,重塑自己的生活。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非常愿意帮助你, 走出抑郁。我也非常有信心,通过专业的治疗,大部分人能够走出抑郁。

侯吉亮

心理治疗师-中级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78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真的?抑郁的尽头是双相,双相的尽头是精分

我们经常听到 一些抑郁症患者,说自己抑郁几年后 “变成了双相障碍”。 我在医院做心理治疗,有不少双相患者,他们很担心 自己某一天 会不会“失控”、“ 发 疯 ”, 变成精神分裂。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最近, 一位抑郁症青少年的家长找到我,她的孩子从高一开始有抑郁表现,包括没有学习动力,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经常动不动哭泣,容易发脾气 ,还会有割手腕的自伤行为。 (上述 都是抑郁症的常见 症状) 孩子在当地精神科医院,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目前在服药,没有做心理治疗(孩子拒绝),目前已经有两年。在家长看来,两年时间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孩子仍然情绪低落,不愿意去学校,并且仍然偶尔割手腕。 家长最近听别人说:如果不干预,抑郁症长期发展会变成双相,双相长期发展会成为精神分裂。 于是,他们很紧张。很担心孩子未来会不会有躁狂、精神分裂的表现。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需要注意哪些? 1、三种疾病不是“自然发展”的关系 这三种精神健康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它们是独立的诊断类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治疗方式。 简而言之,并不能简单地说“抑郁的尽头是双相,双相的尽头是精分”。 抑郁症 :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精力下降等。抑郁症通常不会演变成其他精神疾病,虽然严重抑郁可能会伴随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或幻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自然发展成双相或精神分裂。 双相情感障碍 : 双相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疾病,患者会经历抑郁发作和躁狂或轻躁发作。 一些人之前是重性抑郁,后来因为有了躁狂或轻躁狂行为,被重新诊断为双相障碍。这可能是一些人以为“抑郁会发展为双相”的理由。其实,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是两个概念,并不意味着抑郁症会自然发展为双相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大脑化学物质的变化相关,治疗主要集中在情绪稳定和预防复发。 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与情感障碍有很大不同。 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与神经生物学、遗传等复杂因素有关。虽然有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时可能会有精神病性症状,但同样,这不等于双相障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2、三种疾病会有症状上的重叠 这三种精神健康问题可能会在症状上有所重叠,尤其是在严重发作时。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下面我列了一个图表,展示了这三种障碍之间的一些症状重叠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症状在不同疾病间有重叠,但每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例如,双相障碍的治疗会侧重于情绪稳定剂的使用,而精神分裂症则可能需要抗精神病药物。此外,精神病性症状在重性抑郁和双相障碍中可能作为次要症状出现,而在精神分裂症中则是核心症状。 对于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详细症状和病史进行评估。 3、误解的原因来自于诊断变更 在我看来,更多时候并不是抑郁发展成双相、双相发展成精神分裂,而是诊断上的变更。 核心原因是,精神障碍的诊断主要针对症状学,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的不同理解和定义,给出不同的诊断。有的医生甚至会误诊。 例如,我的一位来访最近反应,他当地医院的医生就认为,只有躁狂发作但没有重性抑郁不算是双相障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诊断。无论是ICD-11还是DSM-5,双相I型的核心症状就是有躁狂发作,但不需要有抑郁发作。 此外,患者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这可能导致诊断的变更。 例如,一个长期抑郁的患者,他在和医生讲述自己病情的过程中,并没有讲到自己有轻躁狂的经历,从而漏诊双相II型;但在后来因为轻躁狂看病,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了。 总之,重性抑郁 、 双相障碍、 精神分裂并不是递进发展的关系。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精神健康问题可能很复杂,症状可能会随时间变化,而且不同的精神健康状况可能有共同的症状。

侯吉亮

心理治疗师-中级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74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心理治疗师写给双相障碍患者的必需知识

我所在实习医院的病房是“情感病房”,以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住院病人为主,因此,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双相”的病人。有些病人已经生病多年,甚至多次、反复住院。但我发现,很多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甚至有很多误区。 例如,有一位病人是学习艺术的,她认为很多名人如梵高、丘吉尔、海明威等都是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所以,在她看来,“双相”属于天才病。她担心,如果自己的病好了,她的创造力会不会一起消失?对此,她非常焦虑。 关于双相情感障碍,还有很多类似的“神奇提问”,例如:吃药会让我变傻么?病好后我能不能停药?我是不是精神病?心理治疗对我有用么?…… 这些提问导致了“双相”病人陷入困难之中。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必须陪他们度过这些最难的日子。本文的这些分享,也是关于双相情感障碍我们必须知道的。 01 “双相”的典型情感特征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的英文名叫Bipolar,原意是“两极”,顾名而思其义,是指两种极端的心境状态:极端的低沉和极端的兴奋。前者就是我们常见的抑郁,后者是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的躁狂(轻一些的话叫“轻躁狂”)。 如果来访者不知道什么是双相,我一般会画了下面这张图,希望能够让来访直观的了解双相的心境状态。图中中间的水平线是正常心境,正常人的心境会围绕正常状态波动,有时候开心、有时候伤感、有时候愤怒,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体验。 一个情感极端是抑郁。一个人如果抑郁了,他的典型症状就是情绪上非常低落,充满伤感、兴趣丧失、感到生命无意义,严重的甚至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一个极端是躁狂,和抑郁相反,躁狂的体验是情绪非常高涨,非常的自信,言语增多,容易有购物和投资等冲动行为,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例如,我的来访中就有自述在发病时感觉自己是玉皇大帝,是世界第一人! 进一步的划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双相I型和双相II型。这两种类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躁狂发作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它们与抑郁发作的关系。 双相I型障碍(Bipolar I Disorder) 双相I型障碍的特点包括至少一次躁狂发作,这是一种极端的情绪高涨状态。这种躁狂发作通常持续至少一周(如果症状较轻,可能需要持续两周),并且显著影响个人的功能或导致住院治疗。躁狂发作可能表现为: 异常高涨、易怒或烦躁的情绪 过度自信、夸大的自我评价 减少对睡眠的需求 言语增多、思维奔逸 冲动行为和鲁莽决策 过度活动,如无休止地工作或参与社交活动 双相I型障碍患者也可能经历抑郁发作,这些发作可能与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者在躁狂发作之间发生。 双相II型障碍(Bipolar II Disorder) 双相II型障碍的特点包括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次重度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的症状与躁狂发作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至少四天),并且不如躁狂发作那么严重,通常不会导致显著的功能损害或需要住院治疗。轻躁狂发作可能表现为: 轻度至中度的情绪高涨 自信和乐观 轻度睡眠需求减少 言语增多、思维活跃 双相I型和II型障碍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它们对个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双相II型障碍的轻躁狂发作可能不如双相I型障碍的躁狂发作那么明显,因此可能更难以识别和诊断。 两种类型的双相障碍都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进行诊断和治疗。一种常见的误诊是把双相诊断为抑郁症,有些经验不足的医生会忽略掉来访曾经有躁狂发作的历史。 02 “双相”是天才病么?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一些历史上的知名人物,如梵高、贝多芬等,他们被认为可能患有双相障碍,并且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才华。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到了我妈。我妈有糖尿病,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她最开始患病的时候,非常担心,因为那时候我们对糖尿病的了解还很不够,以为是非常致命的疾病,活不了几年。后来我妈通过学习,知道糖尿病是现在很普遍的慢性病,只要有针对性的吃药就完全没有生命问题。 于是,我妈后来和别人提到她有糖尿病,就用了另一个说法,“这是富贵病”。的确如此,在物质条件还不丰富的年代,人们是很少有糖尿病的,只有富贵人家,天天吃的好,能够吃大米白面这些精粮,也不需要每天体力劳动的人,才会有糖尿病。 糖尿病是富贵病,就像双相是天才病一样,看似合理,其实都是误解。 首先,无论糖尿病还是双相障碍,他们都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和关注的疾病,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都有严重的影响。双相障碍患者可能会经历极端的情绪波动,包括极度的兴奋和抑郁,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我的一位艺术家病人,她后来认识到,当她患病的时候,其实她是没法画画的;相反,她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她情绪稳定的时候创作出来的。疾病并没有“帮助”她,真正帮助她的是她的敏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努力。 另一方面,虽然某些艺术家和思想家可能在历史上被认为有双相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患有这种疾病的人都会具有超常的创造力或智力。至少我们在医院中会看到,大部分病人,其实深受疾病所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工作以及亲密关系。 最后,并非所有有创造力或才华的人都有双相障碍,就像大部分富贵的人,也不一定就要有糖尿病一样。所以,真的不用“珍惜”这些疾病,觉得没有了疾病自己的才华也就没有了。 03 双相的药物治疗 对于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治疗是必须的,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药物可以帮助控制情绪波动、预防复发和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然而,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治疗方案可能会包括减少药物剂量或结合心理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 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治疗药物 情绪稳定剂: 碳酸锂:用于预防躁狂和抑郁发作。 丙戊酸钠:用于治疗躁狂发作。 拉莫三嗪:用于预防抑郁发作。 抗精神病药物: 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用于治疗急性躁狂和维持治疗。 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通常与情绪稳定剂联合使用以防止诱发躁狂。 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如文拉法辛,同样需与情绪稳定剂联合使用。 这些药物会有常见的副作用,例如碳酸锂会有手颤、口干、多尿、体重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问题,丙戊酸钠会有胃肠不适、体重增加、脱发、肝功能异常。一般,服用一段时间后,这些副作用会减轻,和医生讨论后减少药物剂量也能够让一些副作用消失。 药物治疗对智商和创造力有影响么? 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不愿意服药。因为他们担心吃药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让他们“变傻”。他们宁愿选择一些没有实际效果的中药或者偏方。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智商: 药物治疗一般不会直接降低一个人的智商。某些药物可能会暂时影响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执行功能,但这些影响通常是可逆的,药物调整后症状会有所改善。 创造力: 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动机,进而影响创造力。有些人报告在情绪稳定后感觉创造力下降,但也有很多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组织思维,从而提高创造力。 变“傻”: 药物治疗不会让人变“傻”。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认知功能减退,但这些副作用通常是可以管理的,并且不代表智力的永久下降。 诚然,没有“完美”的药物,正如没有一个神秘的咒语可以让我们恢复健康,永葆青春一样。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吃药有时候是必要的,会让我们更快地恢复健康,重新学习和工作、生活。 停药的风险 在医院中我们发现,很多再次住院的病人,是因为吃药一段时间后就停药了。这里要一再强调:精神疾病不要擅自停药。未经医生允许擅自停药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复发: 停药后,情绪波动的风险增加,可能导致躁狂或抑郁复发。 快速循环: 病情可能变得更难控制,情绪波动频率增加。 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 某些药物突然停用可能引起戒断反应,如焦虑、失眠和情绪不稳定。 病情恶化: 停药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增加住院和急救的风险。 总之,药物治疗在管理双相情感障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请不要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任何调整都应在专业医疗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药物副作用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的管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维持良好的功能水平。 04 双相的心理治疗 我深刻记得,有一位患者在心理治疗的时候对我讲:“侯老师,我现在才知道,原来我是个精神病!” 当时我有些惊讶,原来他给自己贴了一个“精神病”的标签。这个病人非常聪明,就读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热门专业,读大一的时候,他逐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而自己之前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自己要干什么,只顾着好好学习,是父母和老师帮助自己选择的这个热门专业。他非常轻松的考入了这所名校的名专业,但是他也因此生病了,甚至有过自杀的行为。 在我和他几次的心理治疗之后,他对疾病有了更全面和客观的了解,知道这不是精神病(一般精神病是指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并且,这一称呼是非常污名化的叫法)。他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有了新的选择。 非常多的研究表明,心理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对于严重的心理疾病,药物治疗加上心理治疗,也被证明比单独使用药物治疗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我的另一位住院患者,就是前面那位很担心失去才华的“天才病”女士。经过几次个体治疗后,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侯老师,我觉得你应该和我父母谈谈!” 后来,我在医院安排了她和父母一起进行了几次家庭治疗。欣慰的是,她的父母非常关心她,积极配合家庭治疗。特别是在她生病后,父母也有了很多反思,觉察到过去在和女儿相处过程中做的不足的地方。 她出院后,继续找我做个体的心理咨询,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能够更好的觉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05 双相并不可怕 双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双相,对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污名化。我的很多来访,经过正规的治疗,坚持服药,或者同时做心理咨询,他们完全能够继续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我一直觉得,我们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躯体上,我们会老去,不会永葆青春,也会生病,也需要持续的锻炼,健康的饮食;心理上,我们也会生病,有各种各样的痛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此时,我们也要寻找帮助,必要的时候也要吃药。 这些是不那么完美的人生路上不得不经历的。即便一个医生,即便一个亿万富翁,有时也不可避免。 关于作者 侯吉亮,心理治疗师,咨询取向是认知行为疗法,清华大学计算机硕士,长期接受注册督导师李飞医生(D-22-079)的个人督导,目前在北京某三甲精神科医院兼职为住院病人做个体和团体咨询。

侯吉亮

心理治疗师-中级

湖南湘飞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开福精神科诊所

105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抑郁症来访哭着对我说:“侯老师,只有你一个人说我生病了……”

小贝30岁,两个月前被医院精神科诊断为重性抑郁。在我给小贝首次咨询中,她不停在流泪、哭泣。 侯老师,我之前不是这样的。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了。 我爸妈还有我哥哥,都说我变了。我哥昨天还骂了我,说我没出息。在他们面前,一直以来我只能保持坚强、乐观,我只能装作没事一样。 我原来工作能力特别强,但是现在我想到去公司就难受。我不是一个不负责的人,可我现在完全不行。 我也经常懊悔,我想到前几年因为工作忙,过年都加班,没时间回家看我爸妈,我想如果我当年多回去看看,我妈现在不会生病。 我现在不想见任何人。我之前是个挺喜欢和朋友见面、聚餐的人。 我现在挺想去医院住院的,这样我身边的人就不会知道我现在有多糟糕了。 小贝一边说,一边哭。悲伤像河流一样。我在她面前,看着河水流淌。我知道,让她继续这样陷入悲伤之中,并不会对治疗有帮助。她正在抑郁的思维中中挣扎,无法自拔。我要拉她一把。 我对她说:“小贝,我能看出来你现在特别难过。不过,我最想告诉你的是:你生病了,你的病叫做抑郁症。你讲的大部分,都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 虽然早就知道自己有抑郁症,但是小贝听到我这句话,还是露出不解的神情。 我给小贝解释: 如果一个人得了肺炎,他会有什么症状呢?他可能会有高烧、咳嗽、咳痰、咽喉痛等症状。当一个人出现上面这些症状的时候,他会知道这是肺炎导致的,他会提醒自己吃药、休息、注意饮食。工作可以放缓一下,甚至可以请几天假。 同样,抑郁症也是一种疾病,并且有它的相应表现(症状)。只不过,抑郁症和肺炎这类身体疾病的表现不太一样而已。 如果一个人有了抑郁症,很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症状: 情绪低落,抑郁,空虚,想哭 兴趣降低,没有愉快感弃了很多爱好) 饮食变化,吃的更多或更少,体重变化 失眠或者睡的特别多 注意不集中,丧失了决策能力 疲惫,感觉精力不足 运动迟缓或者坐立不安 内疚、懊悔,感觉生活没有意义 自杀想法或行为 上面的9个症状,小贝占了8个(除了第7点)。我也帮小贝做了PHQ-9抑郁自评量表,分数是25分,符合重性抑郁的诊断。 事实上,之前小贝自己接受了患有抑郁症的事实。奇怪的是,她却没有意识到,她目前的这些“反常行为”正是抑郁症的疾病表现。 为什么,当我们得了肺炎的时候,我们很清楚发烧、咳嗽、胸闷是疾病的表现;但当我们得了抑郁症的时候,却很难认识到一直想哭、暴食、失眠、疲惫、内疚、自杀这些症状是抑郁症导致的呢? 我分析,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对抑郁症的症状还不敏感。像高烧、疼痛、咳嗽这些躯体症状,很容易觉察,也容易归类为异常。但是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很多症状,例如流泪、失眠、内疚、运动迟缓、疲惫等,正常人也会有,所以当我们有这些症状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原来这也是疾病的表现(即便这种症状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第二个原因,是周围人的不认同、不接纳。小贝告诉我,虽然她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但是她的父母和哥哥,并没有一个人认真对待这个疾病。他们总是鼓励她振作起来,告诉她不要太消极,不要整天那么痛苦,“要坚强”!小贝的家庭氛围,就不接纳脆弱的情绪。这也养成了小贝坚强、忍耐的性格。在我看来,这正是小贝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当小贝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表现,其实只是抑郁症的症状时,她深陷痛苦之中,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充满了怀疑,进而对自己的未来也不抱希望(“我以后都不会好了!我的工作完了!”)。 在咨询中,我明确的告诉小贝: 这种病叫做抑郁症,它和肺炎、胃炎、胆囊炎一样,都是疾病;他现在的爱哭、疲惫、失眠、没法集中注意力,都是抑郁症的表现,这就和高烧、咳嗽是肺炎的表现,本质是类似的。 我进一步给小贝信心: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大部分抑郁症能够在12-20次的治疗后得到大大缓解。患者越能够参与到咨询中来,好转越快。 根据我的判断,小贝之前没有得过抑郁,她的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工作巨大压力导致的,所以可能10次左右心理治疗,她目前这些症状就会大大改善,她会逐渐恢复健康,和之前一样工作和生活。我也会教她如何避免复发。 咨询结束前,小贝的情绪已经大大好转。她对我说: 刚才我才意识到,我其实是生病了。不是我能力不行,是我生病了才这样子。我的这些情况都是抑郁症导致的。我感觉你在黑暗中照亮了我,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信心。 小贝下面这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侯老师,这段时间里,只有你一个人说我生病了。我家人都不承认我病了。我也只敢在你一个人面前哭。谢谢你。 一个人感谢你告诉她“有病”,也是让我哭笑不得。 我相信,接纳是积极改变的开始。承认生病,才会积极治疗、走出疾病、重获新生。 (本案例发表已获当事人同意,并对敏感信息处理以保护隐私)

侯吉亮

心理治疗师-中级

京东健康心理咨询团队

89人阅读
查看详情
共5条记录共1页
侯吉亮心理治疗师寄语
你好,我是心理治疗师侯吉亮。我主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为大家提供心理咨询,期待与你相识,并帮助你解决内心的疑惑,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侯吉亮心理治疗师的个人成就
总访问 528 次
总文章 5 篇
在线服务患者 71 次
患者评价 69 个
获得锦旗 3 个
入驻时间 2024-08-05 13:55:16
侯吉亮心理治疗师的治疗经验
在线问诊的患者 71 人
随访中的患者 0 人
侯吉亮心理治疗师获得的锦旗
已获得锦旗 3 个
感恩有您
1个
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