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
展开更多
展开更多
特邀嘉宾: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 蓬蕊
癌症治疗手段不断增多,各种癌症的生存率也在提高,与此同时,癌症治疗相关毒副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副作用对临床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在癌症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中,心脏不良反应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血管毒性已成为第二常见的癌症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反应,事实上,在癌症靶向治疗的鼎盛时期,从发表的文献上来看,血管毒性与心脏毒性的效应相当。
之前研究重点关注的是静脉血栓栓塞,而新的癌症疗法的出现,又将目光转向了动脉毒性。根据临床表现,癌症治疗相关的动脉毒性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急性血管痉挛、急性血栓形成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近日,《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上刊登了一篇综述,重点阐述了这些血管毒性效应,并给予了相应的处理和预防策略建议。
图源:《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官网
急性动脉血管痉挛
传统化疗药
引起急性血管痉挛的经典化疗药物是5-氟尿嘧啶(5-FU)及卡培他滨,常见于胃肠道肿瘤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内皮功能障碍在动脉血管痉挛中起促进作用,实验表明5-FU可能对内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内皮功能障碍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使用5-FU可能比没有内皮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更高。
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信号通路活性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观察到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在健康志愿者中非常显著且剧烈地(15分钟内)降低了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血管舒张。研究显示贝伐单抗可能损害视网膜微血管功能,也有报道会导致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发生。其他可能导致血管痉挛风险的靶向药物还有舒尼替尼、索拉非尼。
放疗
在接受霍奇金淋巴瘤放射治疗的患者中,已有病例报告发生了症状性冠状血管痉挛及变异性心绞痛。也有研究者提出放射性心包炎可能会触发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血管痉挛。另一种可能的机制是辐射诱发的血管炎或动脉炎。
处理策略
癌症治疗导致的急性动脉血管痉挛的建议,与针对一般人群的指南建议一致。血管扩张剂,例如硝酸盐和钙通道阻滞剂,是5-FU、顺铂、紫杉醇或VEGF抑制剂治疗造成的血管痉挛的主要治疗手段。当怀疑微血管功能障碍时,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更大。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再次接受癌症治疗,建议在治疗之前,整个过程中以及治疗后短期内进行血管扩张剂治疗。但这种策略并不总是有效,例如在5-FU相关心脏毒性方面还涉及到其他机制。经历过心脏毒性再次接受5-FU的患者应接受心电图监护,以评估心脏缺血性变化和心律不齐。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传统化疗药
急性血栓形成通常见于顺铂治疗,特别是在睾丸癌、妇科恶性肿瘤或肾细胞癌患者中。病例系列报告发现,经顺铂治疗出现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动脉粥样硬化,表明内皮单层的浅表侵蚀是潜在的机制。
靶向治疗
有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会导致动脉血栓栓塞(ATE)和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增加。在接受VEGF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记录动脉血栓形成很重要,因为ATE包含广泛的临床表现,例如心绞痛,不仅可由血栓形成引起,也可由血管痉挛和血流动力学显著狭窄造成。
免疫疗法(ICI)
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有过动脉和静脉血栓事件的报道。其中一些事件与ICI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关系。然而,在没有任何队列研究的情况下,免疫疗法的血栓栓塞事件的总发生率是否高于一般人群仍不清楚。
放疗
虽然不是一个常见的事件,但在患者中有报告过放射节段内的急性动脉(甚至是大血管)血栓形成的情况,并有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肢体缺血和卒中。试验结果显示,在48小时内,内皮细胞显示出严重的损伤迹象,接着是内皮剥脱和纤维蛋白的内膜沉积。再内皮化在放疗后3周内出现,4个月时仍未完全消失。但是,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放疗剂量非常高。
处理策略
对癌症患者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遵循已发布的指南,主要干预措施为抗凝、纤维蛋白溶解、抗血小板治疗、机械血栓切除术和病因治疗。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则通常采用血运重建策略,主要是置入支架。与不使用血栓切除术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比,人工血栓切除术有更高的卒中发生率,对冠状动脉或心肌缺血没有决定性的益处,因此,人工血栓切除术不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常规推荐。在没有任何临床显著狭窄的情况下,浅表病变通常不建议进行血运重建,建议采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对于有冠状动脉血栓的ACS患者, DAPT的给药时间至少应为1年。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传统化疗药
许多传统化疗药物都对冠脉系统有急性和持久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蒽环类药物,能诱发血管过早老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经典化疗药物是顺铂。顺铂可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和急性血管痉挛,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对癌症存活者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在癌症治疗结束二十年后,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以及循环内皮细胞水平仍然升高。
靶向治疗
如上所述,VEGF抑制剂对NO信号通路有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事实上,在啮齿动物模型中,pan-VEGFR抑制剂已被证明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但不会增加斑块的易损性。
放疗
放疗导致血管病变的特征是中膜破裂、纤维化和萎缩以及外膜增厚和纤维化。尸检结果显示,明确区分放疗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常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困难,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那些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只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部位与预期不相符的情况下,才被认为与放疗存在因果关系。
处理策略
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癌症患者,无论接受何种癌症治疗,均应根据当前的指南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包括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减少狭窄的恶化。这些患者需要进行连续性监测,以确定疾病进展动态,可能最终需要进行经皮干预或手术干预。考虑到外周血管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建议将踝肱指数作为一种监测方式。目前尚未确定筛查的最佳时间间隔、随访持续时间以及达到何种程度可认为是临床重要改变。基于队列研究的结果推断,在6个月内踝肱指数下降≥0.02可能被认为具有临床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需要对癌症治疗的各种动脉毒性事件的发病率进行更精确的估计,如有可能,需要确定风险因素和风险群体。这些定义将有助于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之后进行筛查。筛查的具体方式和频率也需要定义。一级和二级预防应遵循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对血管疾病的适当管理不应妨碍癌症治疗。
参考文献:
Nat Rev Cardiol. 2020; 17(8):503-522.
京东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毛息花,肯塔基大学公共卫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癌症流行病学与慢性病流行病学。
盆腔炎分为慢性盆腔炎和急性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一般有发热、腹痛、白带增多等急性炎症表现,诊断起来比较容易,可以用抗生素治疗。
慢性盆腔炎,或者附件炎,治疗起来比较麻烦。
目前来说,没有一种特异的方法来诊断盆腔炎、附件炎,医生妇科检查时按压局部有压痛,就可以诊断盆腔炎了。检查超声时,有时候会发现有输卵管、卵巢的积液,可能提示有慢性炎症的表现,但是超声上的发现,未必是有症状的,没有症状也就不需要特殊的处理,除非是有生育的要求。
通过问诊,盆腔炎往往会合并腹部下坠的症状。结合查体的情况,如果局部有压痛,才会考虑盆腔炎的诊断。当然在诊断上,也有些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甚至是临近脏器肠道和泌尿系的问题,也会造成混淆。
治疗上,慢性盆腔炎,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良,可以中医配合理疗的方式来治疗,一般是需要持续1-2周的时间,通过一些物理的方法来干预。
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21世纪增长最快的全球性疾病之一。控制不佳的糖尿病会对发病率和死亡率产生重大影响,是卒中、肾功能障碍、腿部截肢、心血管疾病、视力丧失和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管理策略,通常包括定期体育锻炼、戒烟、保持健康的体重和健康的饮食。此外,糖尿病管理中的营养干预可能包括减少饮食中的卡路里、使用低血糖指数的饮食以及增加饮食中的纤维含量。
膳食纤维和肠道微生物群
膳食纤维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肠癌和肥胖。既往研究发现,膳食纤维在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最新研究关注膳食纤维对肠道微生物群和2型糖尿病的影响。有证据表明,因为存在有益和保护性作用的微生物丧失,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会促进肠道菌群失调,而高纤维饮食可以抑制蛋白质发酵并促进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据报告,膳食纤维是肠道细菌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可以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Ojo等人针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试图评估膳食纤维在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中的作用。经过检索2020年8月5日前的研究,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被最终纳入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研究确定了四个不同的领域,即膳食纤维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膳食纤维对短链脂肪酸的作用、血糖控制和不良事件。研究发现,膳食纤维组和安慰剂组的双歧杆菌相对丰度、短链脂肪酸存在差异;然而,在乙酸、丙酸和丁酸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与安慰剂组相比,膳食纤维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改善,但在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HOMA-IR)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报告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膳食纤维促进作为短链脂肪酸生产者的肠道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和丰度,这可能是改善糖化血红蛋白的原因。有证据表明,双歧杆菌可以增加糖原合成,降低肝脏糖异生基因的表达,改善葡萄糖转运-4的易位,促进葡萄糖摄取。
Ojo等研究者得出结论,膳食纤维可以显著改善双歧杆菌相对丰度、短链脂肪酸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膳食纤维似乎对空腹血糖、HOMA-IR、乙酸、丙酸、丁酸和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影响。
Salaza等研究者的综述指出, 肠道微生物群的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病理生理学的一个促发因素。据报告,来自肠道微生物群的脂质产物可能与免疫系统的细胞相互作用,并且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微生物菌群失调会导致脂多糖的产生增加,从而导致肠道屏障受损。促炎环境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相比之下,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过程中,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有助于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该研究的作者建议,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饮食习惯或服用益生元、益生菌和牛初乳片来逆转肠道微生物群的生态失调。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Ren等人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确定基于杏仁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和糖代谢、肠道微生物群和空腹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的影响。本项试验共纳入45名2型糖尿病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或低脂肪饮食(LFD)。LCD组有22名参与者,LFD组有23名参与者,饮食干预为期3个月。在基线和干预后,评估抑郁状况和生化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肠道微生物群和GLP-1浓度。
试验发现,LCD显著改善抑郁状况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增加可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罗斯氏菌、瘤胃球菌属和真杆菌属。此外,LCD组的GLP-1浓度高于LFD组。作者得出结论, LCD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状况和糖代谢产生有益影响。
McKenzie等人评估了2型糖尿病预防计划的效果,该计划旨在降低高血糖和使血糖正常化,以延缓或防止进展为2型糖尿病。该研究涉及96名糖尿病前期患者,他们通过远程治疗团队接受了为期两年的限制碳水化合物的营养治疗干预。结果发现,血糖恢复正常和2型糖尿病在两年内的估计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2.3%和3%。两年内代谢综合征、肥胖和疑似肝脂肪变性的患病率显著降低。
口腔健康
有证据表明,由于妊娠期激素的变化,牙龈炎和/或牙周炎引起的炎症往往会在妊娠期间加重,会对孕产妇口腔以外的健康产生影响。例如,这种炎症可能导致低级别全身性炎症和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妊娠结局。因此,牙周炎和糖尿病之间似乎存在相关性,控制炎症性牙周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和相关的糖尿病并发症。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非药物多因素干预对牙周炎孕妇牙周健康以及代谢和炎症特征的影响。该研究纳入69名接受产前治疗的孕妇,被随机分为四组:1)强化营养包(维生素D和钙)和奶粉加怀孕期间的牙周治疗(即早期牙周治疗);2)安慰剂和奶粉加早期牙周治疗;3)强化营养包和奶粉加晚期牙周治疗(即分娩后);4)安慰剂和奶粉加晚期牙周治疗。早期牙周治疗组的牙周探诊后出血显著减少,而晚期牙周治疗组的探诊后出血更多。 研究没有观察到强化营养包对探诊后出血的显著影响,各组之间的血糖水平和出生体重也没有显著差异。
总结
膳食纤维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等膳食干预措施在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促进短链脂肪酸产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由于该研究领域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研究来深入了解饮食对肠道微生物群作用的机制。
参考文献:
Nutrients. 2021;13(5):1573.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李延龙,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专业方向为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在成年人中,睡眠时间短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充分证实,睡眠时间短也与成人代谢综合征有关,这并不意外,因为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有关(如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和血糖异常)。而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与心血管疾病,各研究则显示出不一致的结果。下文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和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超重/肥胖、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炎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总结。
睡眠时间与超重/肥胖
7项荟萃分析的总结分析显示,睡眠时间短,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相关性的OR(比值比)或RR(相对危险度)在1.30到2.23之间。有4篇综述和2项荟萃分析发现,在2-19岁儿童和青少年中,睡眠时间短,超重/肥胖或BMI升高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得出因果关联的结论。之后的一篇综述纳入了2篇纵向研究,显示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无显著关联,但再之后的3篇综述则表明,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或BMI升高显著相关。
各研究之间的结论不一致,可能是因为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的关联收到年龄和性别的影响。2018年一项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的关联有所不同;两项纵向研究显示,较小儿童(3-8岁)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有关联,而另外两项纵向研究则显示,较大儿童(12-18岁)中,睡眠时间短与超重/肥胖无关,提示青春期可能对这种关联有调节作用。
总的来说,最新进行的这项荟萃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支持睡眠时间短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肥胖相关指标增加具有相关性。然而,性别和年龄不同,结果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睡眠时间与血压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睡眠时间每减少1小时,收缩压升高0.33mmHg,舒张压升高0.21mmHg;另外一项研究则纳入了21150名10-18岁儿童,显示与睡眠充足相比,睡眠时间不足与血压高显著相关。
在Matthews等的分析中,发现血压与睡眠时长以外的其他睡眠指标(如睡眠质量差)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强调指出,其他睡眠特征(例如睡眠起始时间和睡眠质量)以及一些因素(例如活动,久坐时间和青春期)可能在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长与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联中起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诸多横断面证据支持睡眠时间短和血压升高之间的联系。然而,绝大多数研究为横断面设计,缺乏对潜在混杂变量的调整,无法得出睡眠时间短与血压升高之间的因果关联。
睡眠时间与血脂异常
总体而言,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与血脂水平没有相关性。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与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同样,大多数研究都是横断面设计,并且睡眠时间经常是自我报告或父母报告的。因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睡眠时间与糖代谢异常
2017年,一项综述分析了客观测量的睡眠时长与血糖稳态的关系,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血糖稳态指标HOMA间是负相关或U型相关关系。同一年,另外一项系统评价发现,0.5-19岁儿童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和血糖稳态指标无关。
总体而言,最新的荟萃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和血糖稳态指标之间的关系不确定。睡眠时间和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可能是U型关联,而睡眠时间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在评估睡眠时间和血糖稳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时,还要考虑肥胖指标(如BMI或腰围)的作用。
睡眠与代谢综合征
有15篇文章对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和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4项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短与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1项研究显示睡眠时间短可降低代谢综合征风险,10项研究则未发现相关性。
1项横断面研究发现,在3843名7-18岁的学生中,与长睡眠时间(>8小时)相比,短睡眠时间(≤8小时)的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在一项针对1014名平均年龄约为13岁的儿童的横断面研究中,与长睡眠时间(>9小时)相比,正常睡眠时间(7-9小时)的儿童,代谢综合征风险降低。提示睡眠时间和代谢综合征之间可能呈U型关联,即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都可能增加儿童和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讨论
未来研究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为了更好地评估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需要更多的队列研究,足够大的样本量。其次,睡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一些联系可能是U型的(即,睡眠时间过短和过长都可能是有害的),尽可能准确地评估睡眠时间很重要,例如,通过使用活动监测器来评估睡眠时间。
第三,在分析睡眠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时,除了单独测量睡眠时长外,还应考虑其他睡眠特征,如非快速眼动和快速眼动阶段、周末补觉、白天小睡、睡眠起始时间和睡眠连续性等。第四,考虑到性别和年龄的影响。第五,还有一些因素可能会对睡眠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在分析中应考虑到,如青春期、肥胖、睡眠呼吸暂停、体育活动等。
第六,睡眠时间短可能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抑郁和焦虑,这些情况也应该在分析中考虑。第七,应开展可改善睡眠时间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证明其对心血管健康的因果影响。然而,在大量参与者、长期随访等前提下,进行此类随机对照试验显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总结
最新的分析发现,睡眠时间短与儿童青少年肥胖以及血压升高存在关联,但与血糖稳态、血脂之间的相关性还不太确定。睡眠时间短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的证据很弱。研究结果支持将改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作为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的潜在手段。未来应该多做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客观方法评估睡眠时间和睡眠模式(例如睡眠监测),并考虑到各种潜在的混杂因素。
参考文献:
Sleep Med Rev. 2020 Oct; 53:101338.
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医学中心
作者:龚志忠,首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已参与发表英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编写出版著作2部。
通过观察,我们总结出假性近视初期的几种行为习惯,家长们可以对照看看:
经常揉眼睛、拉扯眼角、皱眉,眨眼频繁
看物体时经常斜视,喜欢歪着头、眯着眼
看东西时眼睛贴得很近,经常看错人或事物
总是抱怨室内光线暗、黑板反光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这些情况,一定要尽早去专业机构检查,并配合治疗和矫正。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更好的避免真性近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