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容易出现多汗的症状。轻微的多汗可能只是在活动后出汗,而严重的多汗可能会在静坐时就开始,甚至像淋浴一样。那么,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中医认为,夏天的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相应增强,而汗液是由阳气蒸化津液通过皮肤排出的。《素问·阴阳别论》中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同时,阳气也能固摄汗液,若平日体虚、阳气不足,一旦遇到夏季就容易出现汗出不止的情况。《素问》中也提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如果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者仅在身体的某一局部出汗,均属于病理现象。那么,如何判断是否为病理性出汗并进行治疗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中医治疗病理性出汗的妙法。
案例:王某,女,41岁。初诊时主诉汗出多2个月余,精神状态差,体型稍胖,自感疲劳乏力,动辄汗出,偶有头晕,无头痛、恶风、畏寒、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纳差,寐一般,大便不畅,便下不爽,小便可,舌淡苔白腻,脉细。诊断为中医汗证肺卫不固证,西医诊断为多汗症。治疗方法是益卫固表止汗,方药为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附子汤加减。具体药物包括:太子参、茯苓、苍术、砂仁、党参、黄芪、防风、白芍、煅牡蛎、煅龙骨、浮小麦、附片、槟榔、大黄、枳实、神曲、山楂、陈皮、益智仁、人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共七剂。
二诊时,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改善,汗出也较前改善,疲劳乏力有所好转。原方去苍术、槟榔、大黄、枳实、神曲、山楂,加薏苡仁、法半夏、石膏、知母、甘草、肉苁蓉、酸枣仁、五味子。三诊时,患者诸症虽减,但仍有汗出,加生地、补骨脂、仙茅温阳以止汗,大便稍粘滞,加槟榔行气导滞、加杏仁润肺降气通便。
总之,病理性出汗的治疗方法是益卫固表止汗。《伤寒论》中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具有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之功效,正合此病。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主治表虚自汗证,故两方加减合用之,以增强益卫固表止汗。方中各药物的作用是:太子参、党参、黄芪、人参益气固表;防风固表祛风;茯苓、陈皮、砂仁健脾益气兼能祛湿;苍术健脾燥湿;桂枝、芍药酸甘化阴,桂枝、附片辛甘化阳,起调和营卫之效;附片温经扶阳、温煦阳气;益智仁温阳以止汗;煅牡蛎、煅龙骨、浮小麦敛阴止汗;大黄攻积泻下、枳实、槟榔行气导滞;神曲、山楂健胃消食;薏苡仁、半夏健脾祛湿;甘草益气止汗;肉苁蓉温阳止汗;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止汗;石膏、知母生津润燥;生地养阴生津;补骨脂、仙茅温阳以止汗;杏仁润肺降气通便。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容易出汗,这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因此,在判断是否为病理性出汗时,需要明晰常与非常,以常衡变,乃中医识病之大法。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