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涎腺导管癌手术后的治疗选择

疾病详情
我想了解涎腺导管癌手术后的治疗选择和注意事项,手术后只能做放化疗吗?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医生建议
对于涎腺导管癌手术后患者,放射治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复查。可以使用支持性治疗的药物,如止痛药和抗生素等。饮食上应避免辛辣、硬质和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患者
您好,我想了解一下涎腺导管癌手术后的治疗方式。
医生
涎腺导管癌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和化疗以预防复发和转移。
患者
那除了放化疗外,还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吗?
医生
目前来说,放射治疗和化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其他方法可能效果不佳或存在风险。
患者
我想知道手术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医生
手术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口腔清洁,定期复查。
患者
请问有没有什么药物可以帮助恢复?
医生
可以使用一些支持性治疗的药物,如止痛药和抗生素等。具体用药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患者
那饮食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医生
手术后应避免辛辣、硬质和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
相关文章

文章 前列腺导管腺癌:中老年男性需警惕的罕见癌症

随着我国中老年人口的增加,前列腺增生已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然而,很多人对前列腺导管腺癌这一罕见但致命的疾病缺乏了解。前列腺导管腺癌是一种发生在前列腺导管和前列腺尿道内的乳头状恶性肿瘤,主要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其临床症状主要以排尿梗阻及血尿为多见,但由于早期缺乏典型表现,易被忽略,确诊时肿瘤分期较晚、分化较差。PSA水平在前列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广泛应用,但在前列腺导管腺癌中,由于肿瘤起源于导管上皮,分泌PSA的能力较差,因此,PSA在肿瘤早期时可无明显升高,只有在肿瘤出现扩散时,才能表现为PSA的升高。前列腺导管腺癌可分为大导管腺癌和次级导管腺癌,两者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由于肿瘤发生于前列腺导管,肿瘤体积较小时不易通过直肠指诊发现,只有在肿瘤体积足够大甚至侵及前列腺周围组织时指诊才可发现肿瘤结节。前列腺导管腺癌在前列腺癌中罕见,早期多因缺乏前列腺质硬结节或PSA升高等典型表现,在临床上易被忽略,确诊时肿瘤分期较晚,分化较差;25%~40%患者确诊时出现了转移。前列腺导管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等。中老年男性朋友们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等前列腺增生相关症状时,请务必到医院仔细检查,以排除这种危险的病症。

AI医疗先锋

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揭秘胰腺癌: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胰腺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一种,虽然其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综合诊治的推广,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天,我们将探讨胰腺癌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胰腺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胰腺癌包括所有类型的胰腺癌,而狭义的胰腺癌通常指的是导管腺癌(PDAC),占90%以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胰腺癌,发病率在45岁后明显升高。虽然我们对胰腺癌的病因了解仍不充分,但已知吸烟、肥胖、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过度饮酒和腌制食物等都是危险因素。有5-10%的胰腺癌是遗传性的,某些基因如CDKN2A、BRCA1/2、PALB2等可能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胰腺癌早期可能没有症状,但随着肿瘤的发展,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上腹部不适、隐痛、钝痛、胀痛、不喜油腻食物、消瘦和乏力等。然而,这些症状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相似,缺乏特异性。更有助于诊断的症状包括黄疸、突发糖尿病、腰背痛和十二指肠梗阻等。晚期胰腺癌可能会出现相应脏器的转移症状以及腹水、恶液质和麻痹性肠梗阻等。 诊断胰腺癌通常依靠腹部增强CT和MRI,两者各有优缺点。PET-CT对于肿瘤分期和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也非常有价值。超声内镜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胰腺肿瘤穿刺活检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高准确率和直接确诊的优点。血清学检查中,CA19-9是常用的指标,但其升高也可能由炎症、黄疸等原因引起,不能单独用来诊断胰腺癌。 治疗胰腺癌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周围血管侵犯情况、是否有远处转移、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基因突变情况等因素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多学科综合诊治(MDT)和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辅助治疗,即在手术前进行几个周期的化疗或化放疗,对于可切除或可能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虽然在某些地区接受度不高。

医疗数据守护者

49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囊性肿瘤,部分情况下可能演变成胰腺导管腺癌(PDAC)。随着增强CT的广泛应用,IPMN在胰腺囊性肿瘤(PCNs)中的检出率约为82%,成为PCNs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因此,IPMN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IPMN通常起源于胰腺导管的上皮层,包括主胰管和分支胰管均可发病。按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MD)、分支胰管型(BD)和混合型。其中,MD型的癌变率可高达50%以上,而BD型的癌变率约为10%以上,且癌变率随患病时间延长而增加。IPMN在50-70岁之间高发,男女发病率相近。 IPMN的临床表现多样,常常在体检时无意间被发现。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即使出现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也不具典型性,难以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症状区分。因此,单凭临床症状无法明确诊断IPMN。如怀疑IPMN或需要与其他胰腺肿瘤鉴别,应结合病史、严重程度及彩超等筛查结果,进一步行胰腺增强CT、MRCP或增强MRI,必要时行胰管造影、内镜超声等检查以排除诊断。如不能排除癌变,或无法第一时间行手术治疗者,可考虑行PET-CT、胰腺穿刺病理活检等检查,包括囊液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判断病变性质和特征,指导治疗。 IPMN的治疗应根据肿瘤具体特点具体实施。治疗前,需告知患者所患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胰管扩张与否及IPMN类型和必要的鉴别诊断疾病病种,让患者充分意识到相关风险,提高依从性,接受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保守观察治疗适用于①囊肿直径小于3毫米;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囊内实性成分;③胰管无明显扩张;④血清肿瘤标志物介于正常范围。需要手术治疗的相对适应症包括①胰腺囊肿壁增厚;②囊壁有小于5毫米的强化结节;③主胰管增宽,介于5-9毫米之间;④囊肿直径大于等于3毫米;⑤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⑥短期内胰管增宽,同时伴远端胰腺萎缩;⑦两年内囊肿增大幅度超过5毫米;⑧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上限。需要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症包括①囊壁有大于等于5毫米的强化结节;②主胰管直径增宽大于等于1公分;③伴有梗阻性黄疸。手术方式通常根据肿物所在位置决定,主要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中段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等。对于已行手术治疗者,应警惕残余胰腺复发并癌变可能,建议定期复查。 总之,IPMN是一种不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属良性肿瘤。生长于主胰管的IPMN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对患者的健康易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IPMN的规律和诊疗原则是极其重要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是防治IPMN的重要措施。

生命之光传递者

5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