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找医生 >

孙浩 >

儿童尿失禁和小腹疼痛的原因及治疗

疾病详情
宝宝尿失禁一个月,偶尔小腹疼痛,最近出现尿疼和皮肤瘙痒,医生建议检查是否有脊髓占位或尿路感染。患者女性2岁11个月
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
医生建议
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考虑宝宝可能患有尿路感染。建议进行尿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类型和敏感药物,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多喝水可以帮助清除细菌。另外,需要注意宝宝的排尿习惯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便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登录查看该医生的全部信息 >
扫码登录
微信扫码,随时提问
患者
我家宝宝总是尿到身上,偶尔会有小腹疼痛,已经持续一个月了。
医生
这种情况可能与脊髓占位或隐性脊柱裂有关,建议进行腰骶部核磁和X线片检查。同时,化验尿常规以排除尿路感染。
相关问诊

我发烧咳嗽三四天了,想知道可能是什么原因?患者男性9岁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9

医生建议:根据你的症状和血常规检查结果,我们初步判断你可能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建议你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其他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休息,多喝水,避免过度劳累,这些都将有助于你的康复。

孙浩

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查看详情

我儿子最近总是低烧,37.3°C以上,白天不烧,晚上会升高,已经持续一周多了,吃了药但效果不明显,担心去医院会交叉感染。患者男性12岁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46

医生建议:根据症状和病史,可能是由于感冒引起的。建议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以确定原因,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同时,注意做好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孙浩

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查看详情

宝宝咳嗽有痰,21号被诊断为病毒感染,近两天腿抖,是否是肺炎?患者男性5个月

就诊科室:小儿内科

总交流次数:44

医生建议:宝宝可能患有肺炎,需要进行血常规和胸片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治疗。家中的雾化治疗可能不足以控制病情,建议住院输液。同时,注意宝宝的维生素D补充,早产儿容易缺钙,腿抖可能是正常现象,但也要排除其他可能性。

孙浩

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笨拙儿童综合征

笨拙儿童综合征 山西省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孙浩 有句俗语: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同的孩子笨拙与灵巧程度不尽相同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看到有些孩子玩游戏时动作敏捷、手工做的惟妙惟肖,大家会夸奖这孩子真是心灵手巧,但是也有时会遇到个别孩子,搭积木时会不断塌掉、写字笔画难看、做事情笨手笨脚、总会比别人慢半拍,则会感慨这是个笨孩子。对于这样的笨孩子,许多父母常常抱怨不断,觉得孩子不够聪明,老师教导起来也会很困难,因此这样的孩子难免会被家长和老师责备。殊不知,有可能孩子是患有一种疾病——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也叫笨拙儿童综合征。 笨拙儿童综合征是儿童期慢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这种障碍可导致运动的计划和协调障碍,使大脑发出的信号不能准确的传递给肢体。通俗的讲,这个疾病的表现是运动的不协调或者运动技能的匮乏,而这种缺陷是因为大脑在处理和整合运动信号,向肢体传递运动信号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从而影响运动的协调性和技巧性。该病患病率有性别差异,男孩多见,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如果是早产儿或者曾出现围生期窒息等情况就更加需要注意。 当出现怎样的情况老师、家长就需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患了有这种疾病呢?其实在孩子的婴儿期就会有些异常表现了,细心地家长可能会有发现:比如翻身笨拙不灵活、独坐时不稳、爬行动作不协调等大运动发育过程中的异常。大部分患儿在 3-5 岁时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问题:走路缓慢、易跌倒,跑步困难,上楼梯困难,学不会简单的舞蹈动作,持物不稳、用勺子筷子时困难,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带很难学会,学会后动作也迟缓、效率很低,对于一些技巧性的动作不能学会,有时会有咀嚼困难,不喜欢吃硬的食物,跟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时总会跟不上别人的节奏,上学之后表现的更加突出:写字困难、用橡皮时不能准确擦掉目标、画画不能完成,体育运动困难等等。 该病严重时,孩子可能会因为动作迟缓容易被其他小朋友不喜欢或是取笑,再加上家长与老师责备,更易造成了孩子的退缩、抑郁、心理障碍,还常常会合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所以当看到孩子出现类似问题,一定不能责备甚至打骂更不能置之不理,而是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做相关的辅助检查:如 DCD 问卷(DCDQ ),儿童运动评定成套实验(MABC ),布氏动作能力测验(BOTMP ),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 )等来确定孩子是否患有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治疗主要有两个阶段的内容,第一阶段是对运动发育迟缓的早期干预治疗,用来预防运动技能障碍;因为 0-1 岁是婴儿粗大运动发展的重要时期,1-3 岁是婴幼儿双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细心的爸爸妈妈能在这个时期发现孩子的异常,并进行科学规范的干预,可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康复的目的。预防早期训练的具体措施如下: 粗大运动能力早期干预和训练目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发育迟缓的特点,制定训练内容,先后达到独坐、翻身、爬行、独行、单腿站立、单脚跃跳等目标,从而增强四肢的力量、提高身体协调性,促进平衡能力的发展; 精细运动能力早期干预和训练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和运动发育迟缓的特点,制定训练内容,先后达到训练双手协作能力,培养手指的力量和灵巧性,以及手指抓握物品的能力;训练对实物距离、体积的把握;训练孩子把握身体的平衡和物体的平衡,并懂得利用、创造平衡;这些训练内容大多需要在专业的机构进行,也可以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家庭疗育,在对粗大和精细运动能力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才能更好实现训练目的。 第二阶段是对已经发生运动技能障碍的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感觉统合功能训练、动作治疗、心理治疗,这个阶段的治疗均需在专业机构进行,同时结合家长参与的家庭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症状,使其融入社会。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预后不甚乐观,运动技能缺陷可以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如果不加干预,会干扰到成年期的生活,包括难以融入社会、就业困难、处理人际关系困难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等,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记住:笨拙有时是疾病,责备和打骂绝不可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是正确选择。

孙浩

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146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抽动症的识别与治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他们会反复无目的地甩手、耸肩、眨眼、奴鼻子,扭脖子、点头、歪嘴,或肢体反常的摆动,或重复的动作,还有的不断地咳嗽、清嗓子、发出怪声,甚至是说出一些毫无意义的词语及脏话。当家长制止他(她)们时,这些现象往往会变得更多更重,不去关注他们时相反会减轻。小孩自己精神紧张时也会加重,痛痛快快的游戏时又会减轻,而在晚上入睡以后则完全消失。家长为此带孩子到眼科、五官科就诊,反复检查、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其实这种情况是孩子患了抽动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行为疾病。儿童抽动症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发病率约在 3%左右;该症多数起病于学龄期,以 5~10 岁最多见,学龄前期并不少见,男性学龄儿童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 3~5: 1。那种主要是由于肌肉收缩引起的抽动称为运动性抽动,而表现为喉鸣、说脏话等则称为发声抽动。当发现孩子有类似于抽动症的症状时,家长不要过分着急,要带到医院找儿科医师详细诊察清楚,排除一些其他情况后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治疗。 二 抽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可能由于遗传因素、躯体疾病, 家庭因素,心理等几种相关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需要关注的是儿童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受惊吓,情感激动,儿童学习负担过重、长期焦虑不安、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的动画片、生活中经历不愉快的事件等。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家长对小孩管教过严、不良家庭环境等。躯体疾病: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咽炎、眼睛结膜炎、沙眼等局部刺激而产生。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严重抽动的身免疫性神经精神障碍。行为模仿:还有些孩子对别人的眨眼、抽动鼻子、清嗓子等行为很有兴趣,反复模仿而逐渐行为固定下来。遗传因素:家庭中如有抽动症患者则发生本病的机会要比没有者明显增高,故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 抽动症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比较显著的。由于这些动作或发声往往是难以自控的。它给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创伤。首先正常的学习过程受到影响,的孩子为了刻意地控制自己的抽动行为,而分散了注意力,而造成了学习成绩的下降,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其次个性发展出现问题: 4~12 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再则,会引发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目前抽动症治疗现状不容乐观,随着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不断攀升,普通大众对于这种疾病认知率并不高,存在过度治疗与治疗不足误区。1、过早的进行治疗:我们知道在儿童抽动症中认为将这个疾病划分为三类,大多属于短暂性抽动,可能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就自愈了,这部分孩子是不需要治疗的;抽动持续 1 年以上的称为慢性抽动障碍;多种抽动症状共存且超过一年的才叫妥瑞氏症(即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率大约为 1%。所以,当孩子出现抽动时,很可能属于短暂性抽动,不用药物也是可以自愈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会持续发展下去,过早的开始药物治疗是不妥的。很多家长担心不及时治疗担心延误治疗时机,其实目前的研究大多认为,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只是控制其症状。2、过分的追求症状控制: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抽动心理就十分的难受,认为“治好”就一定要治到一点抽动症状也没有,其实并非如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权衡治疗效果与副作用之间的利弊,完全控制住了症状,但副作用明显,那也是得不偿失的。3、过度的中医中药治疗:很多家长认为中医治疗副作用小,或是听宣传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或是看网上、听人说中医治疗效果好,于是大规模中医治疗。实际上:中药并非无副作用,由于中药里成分复杂不清,安全性不一定能得到保证;网上虚假宣传也很多,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其中一部分抽动障碍儿童即使不吃药也会自愈,反而把效果归功于中医中药。4、过度保护:一些家长听说抽动和心理压力有关,于是为了让孩子压力小,什么课外班都停了,甚至休学;有些家长听说看电视电脑会导致抽动,于是彻底禁止电脑电视;或是补钙补铁补锌,实际上过度的保护和关爱并非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一方面抽动症有着以上的过度治疗,同时又有治疗的不足。起病时常被家长忽略,误以为是孩子习惯问题,而受到家长责骂。还有人认为抽动症长大以后会自然痊愈,因此对病态的孩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极易延误治疗良机。1、心理治疗的缺失:抽动症的心理治疗极其重要,主要包括家长教育(家长应该了解抽动症的正确常识,减少不必要的担心,学会如何面对抽动症儿童);对儿童的支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抽动问题,减少孩子的担心、恐惧和紧张);周围环境的支持(孩子的老师同学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抽动)。2、药物治疗不足:既然药物治疗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只是控制其症状,况且药物还有副作用,那么为什么还要药物治疗?其实这个问题就像感冒,虽然感冒会自愈,但是感冒严重时还是需要药物来控制感冒症状的。当孩子的抽动严重,影响生活,给孩子带来很大苦恼时,应该及时的采用药物来控制症状,不应因为担心副作用而延误治疗。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抽动好了就立刻停药,这样是不合适的,药物治疗应该足疗程。3、忽视抽动症的并发问题:这一点是非常常见的,抽动症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常常伴有多动问题、情绪问题或强迫问题,当孩子出现抽动障碍时应该有专业人士全面评估这些问题,综合治疗,而这一点,目前经常被忽视。 总之,对抽动症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干预综合治疗方法。首先要治疗躯体疾病,如对小儿沙眼、结膜炎、鼻炎、扁桃体炎等原发病。若患者因心理因素起病,则应积极去除心理因素。对于儿童抽动症治疗原则是,根据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对于轻症的病例,尤其是初发的,可以采取暂时观察等待的策略,或只采用心理行为的治疗。而对于抽动症症状比较频繁的或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病例,通常需要药物的治疗。最后给家长的一点建议:家长要知道孩子出现的症状不是孩子有意所为,千万不可因此责备或惩罚孩子,越说孩子越紧张,症状就越重。家长要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适应现实环境。要给孩子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合理安排好患儿的日常生活,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避免过度兴奋激动和紧张疲劳,可开展韵律性体育活动锻炼,适当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建议尽量不玩电子游戏和观看恐怖电影或电视。 总之,抽动症患儿的康复不仅仅是家长医生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大家都来关注,给抽动症患儿关爱,不能歧视、耻笑患儿的症状,作为家长应当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那就是要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与医生一起,共同面对现实,一起努力,让孩子早日康复。

孙浩

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145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儿童多动症,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好动、调皮、不遵守纪律,不老实”等等,对孩子的调皮、多动行为,大家各自应对不同,有的家长不以为意,放任自流;有的批评教育,甚至非打即骂,其实很有可能这些孩子都是“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的医学全称叫做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属于一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是以儿童具有与其年龄不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和行为异常、多动和冲动行为为特征。其在儿童期很常见,我国儿童的发病率在 3%-10% 之间,国外儿童发病率在 3%-7% 之间,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 多动症好发年龄是学龄期,但是与年龄不相称的过多活动的苗头,在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就会出现。婴儿期表现为好哭、不易安抚、手足不停地舞动、哄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难以养成有规律的饮食和排便习惯;幼儿期活动明显较正常同龄儿童增多,除了睡眠时间外,很难有安静的时刻,十分好动。进幼儿园后不遵守纪律、喜欢喧闹和捣乱,老师觉得很难管教、玩耍也没有耐心,例如短时间内频繁更换玩具,即使玩耍时也东张西望等,这些通常是多动症的早期表现。多动症最核心的表现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行、情绪和行为异常。 注意力缺陷表现为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能跟随老师的思路,不能专心听讲,对老师的提问,答非所问或者茫然不知;做作业不能专心致志,易受外界细微干扰而分心,容易漏题、串行、粗心大意、计算出现不应有的低级错误、看错字、词,难以又快又好的完成作业;平时做事也是丢三落四。 多动和冲动行为表现为活动过度,无章法、无目的,缺乏完整性、并不停地变换动作花样,导致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是虎头蛇尾,难以善始善终。在需要自我约束的场合活动量和活动范围超出预期,表现为过分的不安宁和小动作多,甚至招惹别人,多嘴多舌。 情绪和行为异常表现为患儿情绪不稳定而波动大,易激惹冲动,易过度兴奋,易受外界影响,且易受挫折。每当玩得高兴时,大喊大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而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易激怒好发睥气。 但是多动症儿童对感兴趣的动画片、绘本、喜欢的游戏却可以不被分心,或相对集中注意力,这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被动注意占优势,而主动注意占劣势。为什么会这样呢?有研究表明:造成多动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执行功能的损害,执行功能是指对意识和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心理过程。有学者把执行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热”执行功能,与前额皮质有关,需要较高的情感投入,另一类是“冷”执行功能,与背外侧前额叶有关,主要进行抽象的、脱离情境的认知活动。“热”执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其中动机和情感投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博弈任务和延迟满足任务中,多动症儿童的表现明显比正常儿童差。延迟满足任务要求被测试的儿童在即时的小奖赏和延迟的大奖赏之间做出选择,考察儿童是否能够抑制眼前的愿望去满足更长远的愿望,这种调节更多的是需要“热”情感的参与。博弈任务中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奖励机制存在缺陷,多动症儿童的成绩落后于正常儿童,即他们没有偏爱通过努力做出有利的选择。延迟满足任务和博弈任务表明,“热”启动对多动症儿童完成任务是不利的。在纯趣味性任务和强化伴随任务中,“热”启动对多动症儿童的表现是有利的。纯趣味性任务的特点是任务本身就是奖励,接受测试的儿童对任务本身的喜欢和动机强度高于完成任务的奖励结果。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受动机和唤醒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多动症儿童被动注意占优势。“冷”执行任务考察的是执行功能中的认知功能,包括抑制、工作记忆、定势转换等。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的抑制功能表现明显落后与正常儿童;多动症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和空间工作记忆也存在缺陷;定势转换能力也差于正常儿童。 鉴于以上原因,多动症儿童智力大多处于正常水平或边缘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言语商和操作商均低于正常水平。儿童的言语商和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因此多动症的儿童大多有学习困难。当然这只是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还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和考试时出现不应出现的“低级错误”等原因造成的。 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一定要去专业的医院就诊,那么多动症儿童如何治疗呢?这需要家长、医生和老师共同参与,采用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动症的预后与病情轻重程度、是否及时有效治疗有关,它不会随着年龄增大而自然消失,因此正确面对、积极治疗才是正当的做法。

孙浩

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146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