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口腔问题咨询及治疗建议

疾病详情
嘴巴感觉翘,看前面两个牙都看得见,有点开唇漏齿,晚上睡觉时口张着。患者男性4岁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医生建议
口腔畸形可能需要矫正牙齿,建议定期检查腺样体;生活建议尽量避免张口呼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患者
医生您好,我最近发现嘴巴有点翘,看前面两个牙都看得见,有时候看前面两个牙都看得见,有点开唇漏齿。
医生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可能是牙齿排列不齐导致的开唇漏齿。建议您拍张照片让我看看。
患者
好的,我这就拍。
医生
照片已收到,您的情况暂时不需要治疗,但晚上睡觉时口张着可能是因为呼吸问题。
患者
那我可以买点贴嘴的用吗?
医生
可以尝试,但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腺样体是否正常。
患者
嗯,明白了。
医生
请注意,尽量不要张口呼吸,以免加重症状。
患者
好的,谢谢医生。
医生
不客气,祝您身体健康。
相关文章

文章 大口畸形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于先天性大口畸形,早期手术修复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手术不仅可以改善面部和牙列的畸形,还可以解决流涎、吮乳困难和发育障碍等问题。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位名叫小明的患者出生时就被诊断为大口畸形。他的父母非常担心,经过多方咨询后,他们决定在小明6个月大时进行手术。手术采用了直接缝合法,成功地矫正了小明的口角和口裂。术后,小明的面部外观和功能都有了显著改善,父母也松了一口气。 直接缝合法是治疗大口畸形的一种常见方法。首先,医生会确定口角的正常位置,然后在上下唇红缘点分别做标记,接着进行切口和缝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口角,并且切口和皮肤切口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避免了直线瘢痕挛缩造成的口角移位。 对于裂隙较长的患者,可以采用“Z”成形术。这种方法在切口中段设计一组或多组连续的“Z”形,缝合后皮肤切口呈锯齿形,有效地避免了直线瘢痕挛缩的发生。 在缝合形成新口角时,医生会避免直接缝合形成尖口角,而是将上唇或下唇的丰满部切断旋转向下或向上,缝合于相应的唇红处,形成有完整黏膜的口角。这样既美观又能保证口角的正常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后天性大口畸形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修复方法。正常人口裂大小存在差别,如果口角位置超过角膜内缘垂线或瞳孔垂线,但口角自然、两侧对称,则不宜手术治疗,否则可能会造成口角瘢痕,反而会出现口角失常畸形。

健康管理专家

4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大口畸形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大口畸形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口角裂开,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者口角裂至颊部,中度者口角裂至咬肌前缘,重度者口角裂至下颌骨、下颌骨后缘或外耳道。这种畸形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如牙齿外露、咬合功能紊乱、面部肌无力、食物外溢、流涎、语言不清等。 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位小女孩,她出生时就被诊断为大口畸形。由于口角裂开较大,导致她在吃饭和说话时都有困难。经过多次手术和康复训练,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大口畸形的形成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轻度患者,可以通过手术修复口角裂开,恢复正常的外貌和功能。对于中度和重度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更复杂的手术和康复训练,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和家属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避免食用过硬或过热的食物,防止口腔受伤;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康复之路

4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大口畸形的成因是什么?

大口畸形,主要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能完全联合或仅部分联合,导致裂隙宽度过大而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这种情况多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联。例如,母亲在孕期吸烟、饮酒,或者患有糖尿病、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增加胎儿出现大口畸形的风险。此外,外伤、频繁接触放射线、微波及致畸化学药品等也可能成为诱因。常见的伴随疾病包括面横裂、下颌发育不良、外耳畸形、口角裂等。对于大口畸形的治疗,通常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外貌。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习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做好孕期保健,对于预防大口畸形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大口畸形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然而,预防仍然是最有效的策略。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大口畸形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同时,孕妇在孕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总之,大口畸形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疾病,其成因涉及遗传和环境多个方面。虽然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但预防仍然是关键。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美好未来。

健康百科

28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