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患者单侧小腿有皮肤问题三年,最近疼痛加重,有静脉曲张病史,咨询病情及用药。患者男性48岁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建议
根据症状和病史,患者可能患有静脉曲张导致的淤积性皮炎。建议先去医院做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以确诊。治疗可外用卤米松乳膏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如疼痛加重,请及时就诊。生活中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可穿弹力袜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确诊和治疗方案以医生意见为准。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相关问诊
患者咨询龟头白色物质问题,怀疑有不洁性接触史和尖锐湿疣可能。患者男性17岁
就诊科室:皮肤科
总交流次数:26
医生建议:根据症状和图片,判断可能为珍珠状丘疹或皮脂腺增生。处理可采用激光,但如不影响生活也可不处理。建议保持局部卫生,避免刺激性物质。如有症状加重或疑虑,请及时就医检查。
丁玉芳
主治医师
贵黔国际医院
查看详情
头皮痒、掉头发,已有一年多,头发油。患者男性16岁
就诊科室:皮肤科
总交流次数:37
医生建议:脂溢性脱发可能与生活习惯有关,建议使用5%米诺地尔局部外涂,一天两次,并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如有其他不适,请及时就医。
丁玉芳
主治医师
贵黔国际医院
查看详情
过敏性皮炎症状咨询,寻求专业医生的解答。患者男性17岁
就诊科室:皮肤科
总交流次数:16
医生建议:病情判断:根据症状描述,最可能的诊断是过敏性皮炎。治疗建议:使用抗过敏药物,如卤米松乳膏,并注意皮肤保湿。避免过敏源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健康,如症状持续加重,请及时就医检查。
丁玉芳
主治医师
贵黔国际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rosacea)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曾称为酒渣鼻。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可能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不明,可能与精神因素、嗜酒、辛辣食物、高温及寒冷刺激、颜面血管神经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及毛囊蠕形螨感染有关。 发病机制主要有几个方面: 天然免疫功能异常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 神经脉管调节功能异常 多种微生物感染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以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 20 ~ 50 岁的成年人,但儿童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本病可分为三期,但各期之间无明显界限,经过缓慢,常并发痤疮及脂溢性皮炎,无明显的自觉症状。 1. 红斑期 面中部特别是鼻部、两颊、前额、下颌等部位对称性发生红斑,尤其在刺激性饮食、外界温度突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更为明显,自觉灼热。红斑初为暂时性,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并在鼻翼、鼻尖及面颊部等处出现表浅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使面部持久性发红,常伴毛囊口扩大及皮脂溢出等。 2. 丘疹脓疱期 病情持续发展时,在红斑基础上成批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丘疹、脓疱、结节,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纵横交错,鼻部、面颊部毛囊口扩大明显,皮损时轻时重,常此起彼伏,可持续数年或更久。中年女性患者皮损常在经前加重。 3. 鼻赘期 病期长者鼻部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致使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其表面凹凸不平,毛囊口明显扩大,皮脂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显著扩张。从红斑发展至鼻赘期需要数十年。仅见于少数患者,几乎均为 40 岁以上男性。 大部分玫瑰痤疮患者的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或口周,或只出现鼻部红斑、丘疹,并没有鼻部肥大、增生的表现。很多皮肤科医生将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误诊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模糊诊断为“过敏性皮炎”,而误诊误治现象又导致了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后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 一般注意事项 防晒、防过热因素:以打遮阳伞、戴墨镜、戴帽子等物理防晒措施为主,皮损基本控制后可考虑试用温和的防晒霜,推荐薇诺娜清透防晒乳;尽量不用过热的水洗脸。 心理安慰及睡眠:放松心情,避免紧张、焦虑或情绪激动,有利于病情康复。少数患者具有焦躁、忧郁、失眠等症状,可选用抗焦虑类药物。 饮食:清淡饮食,忌烟酒及咖啡或过冷过热饮食,避免辛辣、油腻。 护肤:患者需长期使用保湿护肤品以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推荐薇诺娜或者玉泽,减少该病的复发或加重,慎用 BB 霜、隔离霜及各种彩妆。选择护肤品时应咨询医生,必要时进行化妆品过敏试验。中重度患者建议护肤简单化,如面部干燥者,仅外用保湿护肤品。 月经期加重的患者:必要时排除内分泌及生殖系统疾病。经前注意饮食、睡眠及心情调节,有助于防止玫瑰痤疮复发。 局部治疗 1. 一般护理:修复皮肤屏障是玫瑰痤疮的基础治疗。经临床验证,对皮肤屏障具有修复作用的医学护肤品,不仅可以缓解干燥、刺痛、灼热等敏感症状,而且能减轻阵发性潮红等临床表现。无论哪种类型玫瑰痤疮,均应使用保湿润肤制剂,防晒(戴宽檐帽子、用 SPF ≥ 30 PA++ ~ +++防晒霜),避免理化刺激(含碱性、乙醇的洗护用品,冷热,风吹,大量出汗),减少紧张等情绪波动。 2. 局部冷敷或冷喷:使用普通冷水湿敷;也可使用冷喷仪。每次冷敷或冷喷 15 ~ 20 min,适用于红肿灼热难受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患者。 系统治疗 早中期治疗: 抗微生物类药物,首选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次选克拉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 异维 A 酸胶囊:在抗微生物类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可次选异维 A 酸胶囊 羟氯喹:对同时伴有明显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可与抗微生物类药物联合使用 β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卡维地洛兼有α1 受体抑制和非选择性β阻滞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周围平滑肌上β肾上腺受体而起到收缩皮肤血管的作用,同时可以适当减慢心率,减缓患者的紧张情绪,主要用于难治性阵发性潮红和持久性红斑明显的患者 光电治疗: 强脉冲光(IPL,520 ~ 1 200 nm):可以改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抑制皮脂分泌,刺激胶原新生有研究显示,IPL 联合双极射频治疗对玫瑰痤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有显著疗效,同时也可应用于丘疹脓疱型患者,但对急性肿胀期皮损应慎用 染料激光(PDL,585 nm/595 nm):靶目标为浅表毛细血管内血红蛋白,可以改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瘙痒、刺痛等不适 鼻赘期增生肥大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疾病转归及预后 玫瑰痤疮一般经过 3 个月左右的治疗可以得到基本控制或明显好转;多数患者在数年或数十年内有反复发作性,需反复间断治疗;特别是阵发性潮红症状容易反复发作。 以上属于科普知识,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丁玉芳
主治医师
贵黔国际医院
139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痤疮
痤疮痤疮(acne)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痤疮发病机制仍然未完全明了,雄激素诱导的皮脂腺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遗传、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都有可能与之相关。部分患者的发病还受内分泌、情绪及饮食等因素影响。毛囊皮脂腺作为皮肤独立的内分泌组织,受性激素调控。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增高或雄、雌激素水平失衡可使皮脂腺增大及皮脂分泌增加。皮脂为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油脂及厌氧环境,痤疮丙酸杆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脂为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导管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后者使皮脂腺排泄受阻,当皮脂、角质栓等堆积在毛囊口时形成粉刺。此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一些低分子多肽不仅可趋化中性粒细胞产生水解酶,还可以通过激活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细胞 TOLL 样受体,使 TLR2、TLR4 表达增加,调节 IL-1α及 TNFα等促炎症因子产生,引导下游系列级联反应。炎症反应使毛囊壁损伤破裂,各种毛囊内容物溢入真皮引起毛囊皮脂腺单位周围炎症,出现从炎性丘疹到囊肿性损害的系列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发于 15-30 岁青年男女,皮损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各型皮损包括毛囊口处的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以及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痤疮分级(强调皮损的性质,不考虑皮损的数量): I 级(轻度):仅有粉刺;II 级(轻至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III 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IV 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聚合性痤疮属较严重类型,表现为严重结节、囊肿、窦道及瘢痕,好发于男性青年;爆发性痤疮指少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并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
丁玉芳
主治医师
贵黔国际医院
137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于头面、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皮脂腺分泌过多、马拉色菌定植、维生素 B 缺乏、精神因素、饮食习惯、嗜酒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 好发于婴幼儿、成人及艾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皮损多见于头面部,也可以累及耳后、胸骨前区、肩胛间区、腋窝、腹股沟等多毛及多皮脂部位。 初发时表现为毛囊周围红色小丘疹,逐渐融合为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片或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其上覆有油腻性黄褐色鳞屑或痂皮,也可因部位不同或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表现为白色糠秕状鳞屑、黄厚痂、皲裂、糜烂及渗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头皮损害主要分两种:鳞屑型,常呈红斑伴小片糠秕状脱屑,头发稀疏或脱落;结痂型,多见于肥胖患者,头皮厚积片状、粘着油腻性痂,痂下炎症明显。 预防和治疗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加强控油和保湿; 外用药物:原则为去脂、消炎、杀菌、止痒。可以使用水杨酸、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系统药物:瘙痒剧烈时予以止痒镇静剂,补充维生素 B 族和锌剂,真菌感染时可抗真菌处理,范围大、炎症明显时可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丁玉芳
主治医师
贵黔国际医院
134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