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猴痘病毒咨询

疾病详情
关注猴痘病毒,询问症状表现及预防措施。患者男性32岁
就诊科室: 中医内科
医生建议
猴痘病毒咨询:猴痘是一种病毒性疾病,表现为发热和皮疹等症状。近期关注度提高因国外疫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飞沫也可传播。预防需避免接接触感染者和野生动物,注意个人卫生。治疗需抗病毒和对症治疗,请及时就医。生活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避免密切接触可能感染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患者
您好,我想咨询一下关于猴痘病毒的信息,最近这个疾病好像关注度很高。
医生
您好,猴痘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和皮疹等。近期关注度提高是因为猴痘在国外的某些地区出现了疫情。
患者
那猴痘病毒是怎么传播的呢?
医生
猴痘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长时间面对面接触猴痘患者,病毒通过飞沫入侵机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感染者和野生动物,注意个人卫生。
患者
那猴痘病毒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呢?
医生
猴痘的致死率不高,但需要及时治疗。发热皮疹需抗病毒和对症治疗。请注意,猴痘是可以治疗的。
相关文章

文章 最致命的九大病毒(一)

马尔堡病毒 科学家在 1967 年鉴定出了马尔堡病毒。马尔堡病毒类似于埃博拉病毒,两者都能引发出血热,感染者会出现高烧和出血,最终导致休克、器官衰竭和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这种疾病最初爆发的死亡率为 25%,1998 到 2000 年间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的死亡率超过 80%。 埃博拉病毒 1976 年同时在苏丹和刚果共和国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是已知人类中最早的。埃博拉病毒通过血液、其它体液或者受感染人类和动物的组织传播。据 WHO 称,有的埃博拉病毒菌株甚至不会使人生病,但是部分种类的致死率达到 50%,苏丹爆发的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达 71%。2014 年年初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病毒是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复杂的。

杨剑

主治医师

玉山县文成街道卫生院

144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猴痘的诊疗指南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该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 年 5 月以来,一些非流行国家也报道了猴痘病例,并存在社区传播。为提高临床医师对猴痘的早期识别及规范诊疗能力,特制定本诊疗指南。 一、病原学 猴痘病毒(MPXV)归类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是对人类致病的 4 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 3 种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电镜下猴痘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 200nm×250nm,有包膜,病毒颗粒中有结构蛋白和 DNA 依赖的 RNA 多聚酶,基因组为双链 DNA,长度约 197kb。猴痘病毒分为西非分支和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本次非流行国家部分病例病毒测序结果为西非分支。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 56℃30 分钟或 60℃10 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 5-21 天,多为 6-13 天。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 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 1-3 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 0.5-1 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 2-4 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 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 10%。 四、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二)病原学检查 1.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 2.病毒培养:采集上述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到猴痘病毒。病毒培养应当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1)发病前 21 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 21 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 21 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2.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 对符合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标准的病例,应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二)鉴别诊断 主要和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麻疹、登革热等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还要和皮肤细菌感染、疥疮、梅毒和过敏反应等鉴别。 六、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 (一)对症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 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二)并发症治疗。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 A 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三)心理支持治疗。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支持、疏导和相关解释工作,根据病情及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并参与疾病诊治,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四)中医治疗。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七、出院标准 符合以下标准可以出院: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 八、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 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采取接触预防、飞沫预防措施,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 对患者的分泌物、粪便及血液污染物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刘荣东

主治医师

长泰县第二医院

88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韩国确诊首例猴痘社会感染病例

韩国疾病管理厅当地时间4月8日通报,本月3日因皮肤出现斑疹而就诊的韩国籍人士确诊感染猴痘病毒,这是自2022年6月至今、韩国发现的第六例猴痘病例。该患者最近3个月内没有海外旅行的经历,韩国疾病管理厅因此认为该病例是韩国首例社会感染病例,正在对其感染途径进行调查。疾病管理厅方面指出,韩国国内应该存在没有向医疗机构申报的隐藏确诊病例,呼吁民众和医疗界共同努力,防止猴痘疫情的扩散。(央视新闻)

副主任医师王涛

618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