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近年来,随着‘限抗令’等政策的实施,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日益严格。这不仅对医生的临床用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医药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2017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对抗菌药物使用的严格管理措施。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限制了高等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疗效优异、成本低廉的基础抗生素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金鸿药业董事长上官清提出了‘临床价值回归’的观点。他认为,优质的产品是营销的根源所在,企业需要关注产品的临床价值,并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将产品信息传递给医生和患者。上官清董事长指出,新媒体时代,媒介种类日益多样化,但受众数量并未增加。因此,企业需要明确传播的网络、端口和信息的云,并制定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他认为,处方药的营销一定是在线下的,学术会议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医生和患者的临床需求,与目标受众进行互动,了解市场需求,并不断改进营销策略。最后,上官清董事长强调,未来医药企业的服务端口一定直接面向医生。处方药企业必须不断研发创新,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坚持渠道为王,终端为王,现金为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点击查看
人们常说看病难,但医生问诊的过程也同样充满挑战。遇到那些‘自我诊断’、‘听信传言’、‘怀疑医术’的病人,医生们内心虽然无奈,但也只能默默忍受。因此,如果医生态度不佳,不妨先反思自己是否犯了以下六个禁忌。 一、过度依赖网络信息,‘自我诊断’ 如今,网络信息泛滥,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搜索症状,甚至尝试‘自我诊断’。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误诊和延误病情。医生指出,单一症状并不能准确判断疾病,隔着屏幕进行诊断更是不切实际。建议通过专业的医学平台了解医学常识,但切勿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以免误导自己。 二、盲目追求特效药,忽视个体差异 有些病人总是要求医生开‘特效药’,却忽视了自己的个体差异。医生开的药物都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盲目追求特效药往往不利于病情恢复。医生并非‘神医’,没有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三、擅自停药,忽视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患者常常担心药物副作用,一旦病情好转就擅自停药。然而,擅自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擅自更改药量或停药。 四、拒绝检查,忽视病情变化 有些病人认为检查费用昂贵,拒绝进行必要的检查。然而,很多检查项目都有‘保质期’,身体指标会不断变化,只有及时进行检查才能更好地了解病情。拒绝检查可能导致病情延误。 五、忽视复诊,影响治疗效果 复诊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然而,有些病人以工作忙、身体好转为理由拒绝复诊,导致病情反复,影响治疗效果。 六、缺乏信任,加剧医患矛盾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是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为了改善医患关系,患者应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信任和支持。
点击查看
我一直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就诊,最近有一位患者向医生咨询了长期服用药物但未见好转的问题。这位患者表示已经持续吃药一年多,但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改善,对药物的疗效产生了怀疑,并希望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医生在与患者的沟通中,耐心倾听了患者的病情描述及对药物疗效的怀疑。医生对患者的疑虑给予了理解,并提供了专业的治疗建议。医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尊重患者的意见,给予了合理的医疗指导,并提出了更好的治疗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表示对治疗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耐心沟通表示了认可。
点击查看
近年来,辅助用药在医院用药结构中占比逐渐增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辅助用药是指用于辅助治疗、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药品,其种类繁多,包括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剂、维生素等。然而,部分辅助用药存在过度使用、滥用等问题,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和健康风险。为了规范辅助用药的使用,我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辅助用药的管理。北京市医管局近日下发通知,将部分药品确定为“辅助用药”,要求医疗机构在使用中注意用量。这标志着我国辅助用药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辅助用药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药品的适应症、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北京市此次确定的21个注射剂通用名产品,多数临床使用量较大,涉及多个科室和疾病领域。这些药品的过度使用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为了规范辅助用药的使用,医院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辅助用药的遴选和评价,确保选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药品。2. 严格执行辅助用药的处方制度,加强临床药师参与,确保合理用药。3. 加强医务人员对辅助用药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辅助用药的认识和合理使用能力。4.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辅助用药的认识,避免过度依赖。辅助用药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相信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辅助用药的管理将会更加规范,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点击查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病小痛,如感冒、发烧、头痛、腹泻等。面对这些常见病症,很多人会选择自行到药店购买药物进行治疗。然而,自我药疗并非简单的自我购药、自我服用。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自我药疗的误区,并提供科学的用药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我药疗。自我药疗是指在无医生指导下,使用非处方药物(OTC)治疗和缓解常见病、慢性病及健康问题的行为。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数千种OTC药品,但滥用药物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误区一:自我药疗等于自行购药服用。事实上,自我药疗并非简单的自我购药、自我服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正确选择合适的药物;其次,需要按照说明书或药师的建议正确服用药物。 误区二:OTC药物安全,无需担心。虽然OTC药物相对于处方药来说,安全性更高,但滥用OTC药物仍可能导致不良反应。例如,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滥用止痛药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误区三:药店药师可以随意推荐药物。事实上,药店药师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不能随意推荐药物。患者应向药师提供自己的病情和用药史,以便药师提供更准确的用药建议。 那么,如何进行科学的自我药疗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了解自己的病情,正确选择合适的药物。 2. 按照说明书或药师的建议正确服用药物。 3. 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4.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5. 加强日常保健,提高自身免疫力。 总之,自我药疗并非简单的自我购药、自我服用。我们需要了解自我药疗的误区,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才能更好地保障自身健康。
点击查看
近年来,一些原本属于药用渠道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流失、滥用或被用于制毒的现象。这不仅对公共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对药品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近期发出通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禁止使用现金进行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交易。此次被禁止使用现金交易的特殊药品复方制剂包括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含可待因复方口服溶液、复方地芬诺酯片和复方甘草片。这些药品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但也存在滥用风险。因此,严格监管这些药品的交易,对于维护药品市场秩序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通知要求,药品生产和批发企业在经营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开具和索要销售票据。一旦药监部门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通报公安机关,共同打击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此外,对于直接导致此类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将依法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以起到震慑作用。针对公众而言,了解这些特殊药品的滥用风险,合理使用药品,也是保障自身健康的重要一环。总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此次出台的禁令,对于加强药品监管、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药品市场的秩序和安全。
点击查看
在我国,药品销售普遍采用整盒包装,这种模式虽然方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常备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等,患者往往只需要几片,而整盒购买却造成药品浪费。此外,整盒包装也容易导致药品过期,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药店开始尝试药品拆零销售。这种模式可以满足患者个性化的用药需求,减少药品浪费,提高用药安全性。那么,药品拆零销售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药品拆零销售可以避免药品浪费。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购买所需剂量的药品,避免因购买过多而造成的浪费。 其次,药品拆零销售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患者可以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进行服用,避免因过量用药或不足用药而引发不良反应。 此外,药品拆零销售还可以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规格的药品,便于携带和服用。 然而,药品拆零销售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拆零销售需要增加人力成本和设备投入,可能会提高药品价格。此外,拆零销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也容易导致药品污染或交叉感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和规范药品拆零销售。例如,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对药品拆零销售的管理和监督。同时,鼓励药店配备专业的拆零设备和人员,提高拆零销售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总之,药品拆零销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用药模式。它可以减少药品浪费,提高用药安全性,方便患者携带和使用。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规范,药品拆零销售将会越来越普及,为患者带来更多便利。
点击查看
生病就医,医生开的药物为何常常吃不完?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医院和医生方面的因素,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首先,医院方面可能存在以药补医的现象,一些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为了维持医院的运营,医生可能会被鼓励开具更多的药物。其次,医生自身也可能存在过度开药的行为。为了防止医疗纠纷,医生可能会选择开足量的药物,以避免因药物不足而承担责任。患者方面,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更多的药物,或者因为对药物存在误解,导致药物使用不规范,最终导致药物剩余。过度开药和药物剩余会导致多种问题,例如资源浪费、不规范用药,甚至可能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等。总之,医生开的药物为何常常吃不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患者向医生咨询了关于药物副作用和替代治疗方案的问题。医生赵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患者对于医生的建议表示感谢,并表示会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治疗方案。医生在沟通中展现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支持和建议。医生提醒患者需要持续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治疗方案。患者也向医生询问了关于中药治疗的可能性,医生给出了专业的解释和建议。在整个问诊过程中,医生展现了耐心和细心的品质,关注患者的细节并给予关心。患者对于医生的服务表示满意,问诊顺利结束。
近年来,医疗行业腐败问题屡见不鲜,其中药监局腐败窝案更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继郑筱萸和郝和平之后,国家药监局腐败窝案的又一重量级人物曹文庄今天也被带上了法庭,接受审判。曹文庄事发前曾任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因涉嫌收受贿赂234万元,被控犯受贿罪。同时,他还因在核发药品批号、药品审批和对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进出口许可的审核过程中,收受钱财降低标准,被控犯玩忽职守罪。然而,在今天的法庭上,曹文庄否认了检察机关对其受贿的指控。现年45岁的曹文庄,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中药系,1998年进入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成为郑筱萸的秘书。国家药监局成立后,他历任人事司司长、办公室主任等职。2002年,成为药品注册司司长,开始执掌关键性药品审批权。据了解,在全国目前的17.2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中,有15万个是曹文庄上任后办理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精通法律、曾攻读法学博士学位的国家干部,却走上了受贿的道路。根据检察机关的指控,曹文庄在担任药品注册司司长期间,利用手中的权力,接受企业请托、收受钱财达230万余元。而据媒体此前报道,公诉书中指控的受贿数额已比调查前期侦查机关认定的400万元有所减少,同时前期其所涉嫌的三百多万元“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此次也不在检方的指控罪名之中。此外,检方还指控,曹文庄在贯彻郑筱萸任职期间力推的两大新政——GMP认证和“地标”转“国标”工作中,在核发药品批号、药品审批和对药品经营许可证、药品进出口许可的审核过程中,收受钱财,降低标准,造成药品管理混乱,降低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情节特别严重,已经构成玩忽职守罪。然而,在今天的法庭上,曹文庄面对检察机关的指控,全部予以否认。据了解,曹文庄此前曾放言,要是能把他查出来,中国就没有清官了。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曹文庄曾承认自己“收过钱”,但都退还了,而且他认为自己在GMP认证和“地标”转“国标”的改革中,只有建议权而无决策权,也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