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症状描述:

匿名用户

医生回答

张杰

向他咨询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问诊记录
其他文章
  • 如果只是常规的体检,或者是术后的复查,没有明显的症状的话,冠脉CT已经能够达到要求,除非出现明显的症状或高度怀疑再狭窄,需要进行治疗,这种情况下去做冠脉造影,不然CT已经能够达到。

  • 已经开始HRD还可以进行精子冷冻。停了药之后还能不能正常的勃起,用了药之后精子的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真的想要冷冻精子可以先咨询一下有没有医疗的处理,找到了之后停药在指导下去取精子。

  • 现在发现肺结节的年轻人有不少,但十几岁就发现肺结节的不是特别多。
     
    最近,有一位家住河北省的女士带着女儿过来找我看片子,她女儿今年十五岁,上初三,前几天因为摔了一跤,到当地医院拍胸部CT,发现了肺里有结节,这让她母亲特别担心。特地从河北过来,让我看看这些肺结节严重不严重?
     
    我仔细阅读她带过来的片子,肺里边有一些磨玻璃结节和实性结节,直径都不大,看起来像是典型的炎症,并不像是她母亲担心的早期肺癌,这些都可以继续观察,并且不需要那么近就复查CT。在看病过程中,她母亲表现的特别紧张,反复问我这些有没有可能是恶性的?但这位女孩表现的很沉着冷静,一直在旁边听,表情也很平和,表现的比妈妈要镇定的多。
     
    十几岁的孩子发现有肺结节,作为父母肯定特别担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 喉咙干呕想吐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引起,也可能是急性肠胃炎、急性胃扩张、慢性咽炎、怀孕等原因导致。

    1.生理因素:可能是由于长时间坐车、封闭环境等导致出现干呕、想吐的情况,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应注意饮食规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2.急性胃肠:由于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

    3.急性胃扩张:指胃、十二指肠在短期内有大量内容物不能排出,导致反复呕吐的情况。4.慢性咽炎:由于慢性咽炎者的咽喉长期处于干燥状态,并且炎症刺激咽部,从而出现嗓子干恶心干呕等症状。

    5.怀孕:女性在怀孕之后,由于体内的孕激素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可能会导致嗓子干恶心干呕等临床表现,如果身体并未有其他的不良反应,通常无需做特殊处理。

    如果喉咙干呕想吐的症状持续存在,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遵医嘱进行治疗。

  • 黑头粉刺通常是指痤疮,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建议结合医生的意见通过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疗法等方式治疗。

    1.外用药物:痤疮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患者的面颈、前胸、后背等处可能出现粉刺、丘疹、脓包等皮肤损害,建议遵医嘱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壬二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等,具有抗炎、溶解粉刺、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等作用。

    2.口服药物: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必要时联合口服药物,如盐酸多西环素胶囊、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异维A酸胶丸等,可以溶解粉刺、抗炎、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

    3.物理疗法:必要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通过物理与化学疗法,如光动力疗法,可以抑制皮脂分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前胸、后背、面颈部出现多发性粉刺、丘疹、脓包等皮肤损害,建议尽早到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断,结合医生的意见用药治疗。

  • 干燥性角结膜炎也被称为干眼症、角结膜干燥症,容易引起眼部不适症状,通常考虑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眼部病变、全身性疾病等相关。

    1.生活方式:平常户外活动少、长期睡眠不足、长期佩戴角膜接触镜、眼部化妆等容易诱发该病,导致眼睛刺痛、烧灼感、分泌物增多。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空气污染、光污染、射线、强风力等环境因素可导致眼睛发红、畏光或对光的敏感性增强。

    3.眼部病变:眼睛局部的感染,例如感染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螨虫性睑缘炎、睑缘结构异常等,可表现为分泌物增多、眼睛发红、刺痛等。

    4.全身性疾病:很多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该病的发生,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严重的肝功能异常等。

    出现眼部不适症状,建议注意日常护理,必要时到医院眼科进行诊断,查明原因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 治疗甲亢有什么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注意的事情主要包括均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碘元素,其次需控制压力、作息规律。

    1.饮食方面:首先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碘,如海带、虾、蟹、海鱼等高碘食物。因为碘摄入量过高可能会刺激甲状腺功能,加重甲亢症状。其次,增加抗氧化剂摄入,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这些物质能够帮助减少自由基对身体的损害。此外,保持适宜的能量摄入,因为甲亢可导致代谢率增加,患者可能需要增加热量的摄入,但仍应保持合理的饮食平衡。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合理喝水有助于维持水电解负衡和体温调节。

    2.生活习惯方面:首先要注意控制压力,应尽量减少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通过休息、放松和适当的运动来缓解压力。其次,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避免过度暴露于寒冷或过热环境,极端温度可能对甲亢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一旦出现甲亢,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 横弓塌陷

  • 有些肺癌患者出院之后,在家等待基因检测的结果,如果有敏感突变,就可以吃靶向药。基因检测不是随即就能出结果的,怎么也要等一两个礼拜。
     
    有一位肺癌患者的家属给我留言,她婆婆前段时间在我这里住院,诊断为肺腺癌,出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基因检测结果出来,可以吃靶向药。她婆婆的门特还没有办理,所以家里面决定先买一盒靶向药先吃着,就走普通的医保就可以。她问我明天到了医院是先结账还是先挂号取药?她婆婆上次住院的账还没有结,如果这次取药,能不能算在上次住院的费用里?
     
    在门诊取靶向药肯定是不能和最近一次住院的费用结在一起,因为从出院的那一天开始,就不能产生任何费用了,虽然家属没有来结账,但医保部门已经把出院的那一天之前的费用结算好了,只不过等您过来办理结账手续而已,是不可能额外后续再往里面加费用的。

     

  • 综述科学与技术
    作者:宋春曦
    人类总在不断地探索真理。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被称之为文明四大发源地。人们走出了一条从不相信科学,到相信科学,而如今发展到迷信科学的道路。历经数千年历程。现如今,人们只相信科学,不相信科学之外的东西。只相信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走向了迷信科学“唯科学论”的道路。将科学渲染成,无所不能的“万能学”;简直把科学技术当成了万能的主。如今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没有人不相信科学。但在这些相信科学人的当中,绝大多数人存在着迷信科学的思想。从而使科学的质疑精神,大打折扣。影响了中国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科学技术发展不只是少数科学家的事,而是全民族的创新、创造的知识结晶!怎样才能做到既相信科学,又不迷信科学呢?首先要弄清科学与技术是什么?科学与技术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地位。
    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1.1.什么是科学?它是指人类在与自然共存中,找到了符合自然规律的系统知识的总和。属于对自然事物的创新发明理论的范畴。
    1.2.什么是技术?它是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创造性地发现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操作的具体模式与方式。属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升级改良性地操作技能。。
    1.3.科学的知识与升级改良性操作,简称为科技。
          科学与技术按时间可大致划分为:古代科技与近现代科技。就是说人类的进化史也就是科技的发展史。在古代,并不是没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不是由近代才产生的。只不过因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而已。所以有些人偷换概念:说:“古代没有科学技术”他们把近代科学技术手段发展,等同于科学技术本身。让大众迷信科学,宣扬唯科学论,实际结果就是反对科学。设问:如果没有古代科技,中国的中医和“四大发明”是怎么诞生的?《易经》二进制的运算方法是怎么发明的?中国的长城和都江堰是怎么建造的?地动仪的问世和12平均律是怎么突破五音律的?难道都要归结于中国文化而不是古代科学技术吗?金字塔与玛雅文化,难道都仅仅是文化的产物吗?上述设问,难道不是先进思想所指导的科技行为吗?
    1.4.科学技术存在哪些特性呢?
    可预见性
    可重复性
    可复制性
    可操作性
    排他性
    正因为科学技术存在上述特性,所以相信科学是必定无疑的。
    时效性:任何科学技术成果都具有它在一定时间内的时效性。
    局限性:科学技术只解决局部的时空问题。但它不能代替时空。
    可被质疑性:以上性质决定了,对任何科学技术成果不可盲从。因为科学技术不能等同一真理。不具备普世效能。因此对科学技术只能相信,不能迷信。
    2.如何区分相信科学和迷信科学呢?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们获取知识只有三个方面:自然神学、哲学、科学。任何科学成果都要经过自然神学(规律)的检验和哲学的归纳,才可视为科学可信的成果。而不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只是综合上述“三学”的唯一途径。真正真理的检验标准应为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大自然不承认“对”与“错”,只承认“是”与“非”!是不是符合自然规律(道),是判断对与错(德)的配位关键。所有科学技术都属于德与道的配位。
    3.综述:
    3.1.任何科学技术都是“进步论”,而不能等同于真理的先进思想。目前我国只是处在科技落后的状态,并不能反证西方的思想先进。全民族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造,才能避免与西方盲目接轨的厄运发生。
    3.2.科技发展的方式和手段的进步,不能等同或涵盖科学技术的全部。
    3.3.相信科学不能发展到迷信科学的“唯科学论”。否则会丢失科学最根本的“质疑”精神,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创新、创造进程。
    3.4.中国的医学发展之路,并非中西医结合之路。而是将中医的先进思想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创建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

接诊医生

<
擅长:
擅长:

好评率

%

在线问诊量

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下单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

已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