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房颤偷走老人健康
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仅次于早搏。房颤的主要特征是心房丧失了有效的节律,导致心房极不规律地颤动,失去了心房正常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发作时,心房不能有效地泵出血液,血液滞留在心房内,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心梗和中风的危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未来40年,房颤患者人数将会大幅增加。
据统计,我国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其中有70%的患者都是65—85岁之间的老年人。老年人之所以成为房颤的高发人群,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的心脏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这些都可以成为引发房颤的诱因。
房颤发病的特点是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升高。年龄越大,发生房颤的机会就会越多:60岁以下低于1%,60岁以上为3%—4%,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9%,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目前房颤的根治率小于1%,但患者可以使用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控制。
房颤可以引发心慌、头晕、气短等症状,或者加重原有的心脏病,但它最大的危害还是容易引发脑卒中。由于房颤患者的心房没有有效收缩,血液会淤滞和凝聚,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运行到脑部,一旦堵塞在脑血管狭窄处,阻断脑供血,就会出现脑卒中。其几率大约是心律正常人的6—8倍。血栓脱落后堵塞到哪根脑血管里,病人就会出现脑血管供应脑区的相应功能缺损症状。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但很多人对房颤缺乏了解。主要包括以下6种症状:1.胸口怦怦跳,仿佛雷声滚滚、鼓声敲击或鱼儿扑通跳水等。2.脉搏强弱不等,有时感觉漏跳一拍。3.用力时感觉气短。4.易疲劳,运动量降低。5.胸闷(胸痛)。6.昏厥或头晕。
如果已经知道患有心律失常,那么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对待,心胸开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3.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可适当地进行些锻炼,如养鱼、种花、散步、练太极拳、保健操、练气功等。只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极差的病人才应长期休息。4.随季节、气候变化调节生活起居。季节交替时预防感冒,以免加重病情。五.合理饮食,戒烟、戒酒。六.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要因为便秘而发生意外。七.定期到医院复查,合理调整用药。
房颤的治疗,目标为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伴随研究和认识的发展,治疗目标逐步从心律失常本身的控制转移,更注重于整体生活的改善和死亡率的降低。实际上,针对心律失常这个难题,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专家们从上世纪80代初就已着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研制出了抗心律失常的中药新药——稳心颗粒。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淤的作用,能治疗气阴两虚兼心脉淤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烦,胸闷胸痛。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