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走路疼痛、无法行走的困扰。这种情况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信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的疾病。
该疾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在15%~20%,其中约5%~10%会发展为严重下肢缺血,出现脚趾静息痛、足溃疡、足趾坏疽并导致截肢或死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害巨大,间歇性跛行病人5年病死率约30%,而表现为静息痛、溃疡和坏疽的重度下肢缺血病人5年病死率达7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早期症状可能无明显表现,或者仅有轻微不适,如发凉、麻木等。随后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即“行走时出现,停止运动缓解,再次行走再现”。这通常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患肢肌肉酸痛、无力、抽筋,被迫停步休息3-5分钟;休息后症状可完全缓解,再次行走同样距离后症状再现,酸痛的部位与血管病变的位置存在相关性,可以表现在臀部、大腿或小腿。
当病变进一步发展进入严重缺血状态时,会出现肢体远端静息痛,即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平卧及夜间休息时更重,患者彻夜难眠,越夜深人静时越疼,最终肢体可出现溃疡、坏疽、感染,导致截肢和死亡。
如果您出现下肢间歇跛行的症状,或者有腿疼的表现,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专业的血管检查,以免耽误病情。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尤其是已出现夜间足趾疼、溃疡、坏疽者,以及下肢溃疡长期换药不愈合者,应该及早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等,并积极诊治可能伴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并注意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烫伤等。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早、中期患者,或作为手术及介入治疗的辅助。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血管扩张及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的药物等。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缺血较重的患者,其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改善肢体血供。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其手术风险低,恢复快。该方法经动脉穿刺,输送球囊导管至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扩张、重建动脉管腔,结合血管腔内支架的使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类新型介入器械在临床上应用,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