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骨转移癌:发生机制、转移途径及相关肿瘤类型
骨转移瘤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近年来已成为肿瘤生物行为研究的重要领域。肿瘤的发生主要涉及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正常细胞分裂调控的失衡,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制生长;二是肿瘤细胞具备足够的生存环境和自身运转能力。根据肿瘤细胞的行为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种情况:
首先,当肿瘤细胞的生长不能侵犯正常组织时,会形成良性无侵袭性肿瘤;其次,如果肿瘤细胞侵犯了正常组织但未发生扩散或远隔转移,也会形成良性肿瘤,尽管具有侵袭性;最后,如果肿瘤细胞既能在原始生长部位持续生长,又能脱离该部位,在转移途中存活并在远部组织器官中形成转移灶,就会成为恶性肿瘤。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有极少数的肿瘤细胞能够形成转移灶。研究表明,仅有0.01%的脱离原发瘤的肿瘤细胞能够成功转移并建立转移灶。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原发瘤细胞需要脱离;其次,产生相关酶,如胶原酶、水解酶、组织蛋白酶等,以降解胶原并使血管或淋巴管壁产生缺陷;然后,肿瘤细胞入侵血管和(或)淋巴管;接着,在远隔组织器官的终末血管处停留并侵袭管壁,从而进入远隔器官或在组织器官中形成瘤栓;最后,在局部按照原发肿瘤的特点异常生长并对侵犯组织造成破坏,形成转移灶。
至于转移瘤如何定向和导向目前仍不清楚,可能存在电或化学信号。然而,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会实时监控体内出现的恶性肿瘤细胞,大多数瘤细胞会在血液中被免疫监控细胞杀死。只有少量细胞能够通过免疫逃逸和机械遮挡等方式生存下来。在血管末梢停留或通过管壁进入组织的细胞,在适宜的生存环境和细胞生物环境引导下着床并生长形成转移瘤。转移瘤的特异性组织亲和性可能与细胞因子和瘤细胞本身特点有关。
例如,肺癌约70%会出现骨转移,亲骨转移的肿瘤常见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甲状腺癌等。相反,疏骨转移的肿瘤很少出现骨转移,如肝癌、胃癌和结肠癌等。这些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TAF)、血管发生素(angiogenin)等诱导血管长入,使肿瘤得到血供,这是转移瘤得以生长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