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缺乏在儿童中的影响及预防方法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参与血红蛋白和DNA合成以及能量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根据发展阶段,铁缺乏分为铁减少期、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缺铁性贫血期。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贫血患病率高达47.4%,其中50%是缺铁性贫血。即使是不伴贫血的轻微铁缺乏也会对儿童的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岁以下婴幼儿、青春期少年,因生长快速,对铁的需要量相对较高,是铁缺乏的高危人群。母乳中铁的生物利用率高但含量低,4~6个月龄以前的婴儿主要依靠胎儿时期储存铁的循环利用而维持铁平衡。4~6月龄后的婴儿必须从辅食中获得足量的铁。肝脏、动物血、牛肉、瘦肉等含铁丰富,是膳食铁的最佳来源;鱼类、蛋类含铁总量均低于肉类,但仍优于植物性食物;新鲜绿叶蔬菜含铁量较高,且富含促进铁吸收的维生素C,可作为膳食铁的补充来源。膳食中若缺乏肉类等动物性食物,是造成儿童铁缺乏的重要原因。腹泻、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疾病,以及长期反复的感染、青春期少女月经失血量过大等亦是铁缺乏的重要因素。
缺铁性贫血是缺铁的严重阶段,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等,此外,也有可能伴有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淡漠等症状。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测定是最常用的筛查儿童铁缺乏的血液指标。WHO最新采用的贫血诊断标准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限分别为:6个月~5岁,110g/L;5~12岁,115g/L;12~15岁,120g/L。
那么,如何预防铁缺乏呢?首先要提倡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或不能母乳喂养时,应首选强化铁的配方奶。婴儿4~6个月龄后,要及时添加辅食。建议首选强化铁的婴儿食品或肉类、肝脏等富含铁的动物性食物。膳食中应合理搭配饮食,增加富含铁的肉类、肝脏等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可以有效预防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对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婴儿,应该预防性补充铁剂。从出生后4周开始,直至矫正年龄1岁。对于婴儿和青少年等铁缺乏的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血红蛋白浓度,如有贫血,应根据医嘱积极足量补充铁剂,使血红蛋白尽快恢复正常水平。铁剂通常建议在两餐间服用,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