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法与效果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这种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通常在成年人中出现症状,女性患者居多。肝血管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可能与毛细血管组织感染后变形、肝组织局部坏死后血管扩张形成空泡状、肝内区域性血循环停滞后致血管形成海绵状扩张、肝内出血、血肿机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扩张等因素有关。
肝血管瘤的大小不一,小的需要显微镜下诊断,而大的可以达到盆腔,重达18公斤以上。临床上常见的肝血管瘤多较大,90%为单发,常位于右叶。肿瘤呈紫红色或紫蓝色,质地多柔软,边界清晰,切面呈网状。肝血管瘤可分为四种类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及肝实质受累程度有关。小的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而大的肝血管瘤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长期低热等症状。极少数巨大肝血管瘤可能会出现黄疸、贫血及出血倾向,甚至可能自发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和消化腺,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内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通常由于肝内血管畸形引起。肝脏血管瘤可以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性血管瘤两种类型。海绵状血管瘤多见于中年患者,多为单发,肿瘤直径一般在3厘米以上;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好发于幼儿,常多发,瘤体小,直径多在2厘米以下。
由于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病程常达数年以上,50%~70%的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做超声或CT等检查时发现。少数肿瘤较大(5厘米以上)患者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主要是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厌食、恶心呕吐,也可能长期发热、寒战和盗汗,类似肝脓肿。肿瘤增大可压迫、推移邻近脏器,出现各种相应的症状,如吞咽困难、腹胀、腹痛、嗳气、黄疸和腹水等,孕妇则可能影响分娩。若因外伤、分娩时急产等可引起血管瘤瘤体破裂而造成腹腔内出血、休克。瘤体内出血侵蚀肝内胆道可造成出血而产生胆质血症。
B超、CT及MRI等检查能够明确诊断肝脏血管瘤,并且能够很好地与肝癌、肝囊肿等疾病进行鉴别。血管造影仅用于上述方法诊断不明确或有疑问时采用。对于肝血管瘤较小(5厘米以下)且患者无任何症状及肝脏损害的情况,通常无需治疗。肿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者2个月直径增长1厘米以上者,尤其因血管瘤引起症状的,则必须积极治疗。可采取手术切除、介入肝动脉栓塞等治疗方法。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采用血管硬化剂与碘化油经肝动脉超选择栓塞肝血管瘤取得了较好效果,一般只需治疗一次即可,较大(10厘米以上)者可能需要两次以上的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仅需住院1周左右的时间,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