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腭裂与听力问题: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及治疗方法
家长们可能会注意到,孩子们如果患有腭裂,似乎更容易出现耳朵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反复的耳痛、听力下降,甚至可能出现耳朵流水或流脓的情况,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事实上,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早在一百多年前,医生们就已经认识到,腭裂的宝宝更容易患上中耳炎,并且更难治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儿童腭裂与听力之间的关系。腭裂的孩子最常见的耳部疾病是分泌性中耳炎(也称为中耳积液)。这种疾病的特征是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主要表现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耳痛、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等症状。
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条通道叫做咽鼓管。咽鼓管可以让中耳的分泌物引流到咽喉中,也可以将空气导入封闭的中耳腔内,维持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平衡。由于腭裂的孩子上腭有缺陷,软腭的肌肉发育和分布均不正常,先天性咽鼓管周围肌肉发育不良,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因此经常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问题。根据统计,一岁左右的腭裂患儿中,分泌性中耳炎的比例高达95%以上,是常见的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是听力减退或耳内有闷堵感,但由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通常不会表达这些症状,父母可能不会察觉。只有当积液继发感染,变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才会出现发热或耳道内有分泌物流出等现象。有时幼儿会因为耳朵不舒服而经常用手抓耳朵,或者出现对声音反应比平时较慢、需要更大音量才会有反应等现象,这时也要怀疑是否耳朵出现了问题。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中耳炎,应该尽快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可以通过耳镜检查鼓膜是否正常,并通过听力检查评估是否有听力障碍。鼓室图检查可以较好地反映中耳的功能状况,可以测出早期的中耳病变如中耳积液等。
腭裂的治疗方法是唇腭裂修补手术。即使在进行了腭裂的修补手术之后,腭裂的孩子发生中耳炎的概率仍然比正常孩子高得多。如果伴发分泌性中耳炎并且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发作或者迁延不愈,可以考虑进行鼓膜置管术。鼓膜置管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即在鼓膜上打一个小孔放一根细小的导管,把中耳里积聚的液体引流出来,以改善听力及减轻耳闷感。其中大约1/3-1/2的孩子可能需要反复置管。也可以考虑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改善咽鼓管功能,通畅引流。
腭裂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听力损失的性质是传导性的,这种性质的听力损失早期也是可逆性的,通过治疗中耳炎可以改善听力。但如果不治疗,久而久之,鼓膜及中耳腔会形成类似皮肤疤痕样的组织而硬化,如果再加上经常的化脓性中耳炎,则鼓膜及中耳受损的程度会更严重,造成永久的听力障碍,进而影响到正常发音与语言发育。另外,慢性中耳炎的患者也容易在耳内产生一种称之为“胆脂瘤”的病理组织,会破坏耳道、中耳、内耳、颅骨,甚至压迫到脑部,造成严重并发症。
总的来说,如果发现孩子患有腭裂,建议家长们及时带孩子去看医生,检查双耳的鼓膜和听力状况。如有问题及时就诊治疗,保护好宝宝珍贵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