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梗死:病理、MRI表现及治疗方法
骨髓梗死,也被称为骨脂肪梗死,是一种发生在干骺端和骨干的骨性坏死。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且往往呈现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
在骨髓梗死的病理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阶段: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细胞性坏死是由于骨组织血供中断,导致骨细胞死亡。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首先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小时),随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12~48小时),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骨髓脂肪细胞坏死是骨梗死末期的改变。
一旦骨梗死发生,病变将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和新生骨形成。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骨梗死在演变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病理改变:死骨块、吸收带(充血、水肿带)和新生骨带,这些改变是骨梗死X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基础。
MRI在不同阶段的骨髓梗死中显示出多种多样的影像学表现。根据杜玉清等人的研究,骨髓梗死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表现分别为:(1)急性期:病变中心在T1WI上呈现与正常骨髓等或略高信号,在T2WI上呈现高信号,边缘呈现长T1、长T2信号;(2)亚急性期:病变中心在T1WI上呈现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低信号,在T2WI上呈现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高信号,边缘呈现长T1、长T2信号;(3)慢性期:T1WI和T2WI均呈现低信号。
治疗方法包括对症治疗和定期复查。如果保守治疗无效或病变进展,可以采取病损清除和残腔充填的方法。例如,对股骨颈病灶进行凿窗清除,彻底刮除病灶、处理囊腔并植骨。残腔可以使用植骨作为首选,如果没有足够的骨源,可以选择羚基磷灰石或磷酸三钙。骨水泥也是一种良好的替代物,不仅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而且在固化时所产生的高温可以杀灭囊壁残余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