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症状与治疗进展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特征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短暂性反复发作的放射性剧痛。这种疼痛极端难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该病在各年龄组均可发生,多见于成年和老年人,尤其是40~60岁之间。女性患者比男性多,比例约为3:2。多数病例为单侧,右侧多见,仅5%以下为双侧。据统计,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8%并发多发性硬化症。然而,目前其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多数认为是非单一性因素引起的。虽然手术中可见半月神经节的病变,如肿痛、血管畸形、动静脉拌、岩骨脊纤维条索压迫等,但大多数均难找到明确病变,故认为与神经受压及脱髓鞘病变(老年性脱髓鞘、多发性硬化)等因素相关。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指不表现神经系统体征且应用各种检查无明显与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者;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本身或邻近组织病变所引起的疼痛症状,除表现疼痛外,一般有神经系统体征。根据现代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一般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可能为多原性的,包括中枢部和周围部的病变。中枢部病因学说难以解释临床所见的许多现象,而周围部病变的学说以邻近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的研究最多。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学者认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
临床表现方面,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呈渐近性加重,可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亦可有自发的间歇性症状缓解期,但自愈的机会很小。疼痛通常局限于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三叉神经的某一支受累。疼痛性质为短暂而反复发作性,呈电击刀割、灼伤或针刺样,持续数秒或1-2分钟,然后骤然停止。间歇期完全无痛,经一段时间后又突然发作。随病程发展,发作频率不断增加,疼痛程度亦愈剧烈,间歇期越缩越短。少数患者表现为面部肌肉抽搐,称为“痛性抽搐”。此外,疼痛发作呈周期性,持续数周至数月后自行缓解,经数周、数月或数年再次发病。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触发点和诱发因素,轻微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称为触发点(扳机点)。
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针对病因治疗,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用卡马西平、苯妥因钠等,但内科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疼痛发作,且久治不愈。手术治疗包括封闭治疗、后根切断术和微血管减压术。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方法,既可解除症状,又能完好保留脑神经功能,疗效满意。然而,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起面瘫、脑脊液漏、听力丧失、颅内感染、积气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全身因素,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取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