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J综合症: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与随访策略
P-J综合症,也被称为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它由Peutz在1921年首次描述,并在1949年由Jeghers进行了详细的系统介绍。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3万至1/12万,具有很高的外显率,约有30-5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虽然息肉分布的广泛性与遗传并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但黑斑的发生部位常较一致。
临床上,P-J综合症的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很大,常无特异性的症状。该病有三个主要特征:家族史、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其中,色素沉着主要发生在面部、口唇周围、颊黏膜、指和趾,以及手掌、足底部皮肤等处,多为黑色或棕色;胃肠道息肉则常呈多发性,大小不一,表面光滑,质硬,蒂的长短、粗细不一,也可无蒂。这些息肉可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腹痛、腹胀、腹泻、肠梗阻、肠套叠、消化道出血、贫血等。
P-J综合症患者是恶性肿瘤高发人群,癌变发生机制不明,目前认为有至少两种机制:错钩瘤-腺瘤-腺癌途径和de novo的恶变途径。因此,定期复查和动态随访至关重要。对于10-20岁的患者,每2年进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1-25岁的患者,每2年接受胃肠镜检查;25岁以上的患者,每年接受包括腹部、盆腔的全面体格检查。女性患者还需要进行乳腺检查、宫颈涂片和盆腔B超检查;男性患者从10岁开始就应检查睾丸,警惕发生睾丸癌。
由于P-J综合症具有家族遗传性,对患者后代也应严密跟踪,定期行胃肠镜、小肠钡剂造影、胶囊内镜等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如果发现儿童或青少年皮肤黏膜黑斑,应注意追问家庭成员中有无类似病史并进一步检查消化道,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行内镜下微创治疗,防止发生急性肠套叠甚至癌变。
P-J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多个致病基因有关,其中STK11/LKB1基因的突变是最常见的原因。该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大量增殖,引起皮肤黏膜黑斑及胃肠多发息肉。目前,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切除是预防肿瘤及并发症发生的主要策略。针对致病基因的病因治疗,如STK11/LKB1及下游AMPK/mTOR信号通路的新药开发正在积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