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更新:早期处理与二级预防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近年研究显示,中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死亡/残疾率在不同时间点有所变化。为了规范国内脑血管病的诊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在2014年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旨在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院前处理中,关键是迅速识别疑似脑卒中患者并尽快送到医院进行溶栓治疗。院前脑卒中识别的主要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等。对于这些症状,现场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并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
在急诊室处理中,医生应尽快评估病情和做出诊断,建立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优先处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对于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等,并使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病情程度。同时,应注意呼吸与吸氧、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营养支持等一般处理措施。
特异性治疗包括改善脑血循环和神经保护。改善脑血循环的方法有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和扩张血管等。其中,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随访期末死亡或残疾率,减少复发。神经保护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证实。中成药和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急性期并发症的处理中,应重视脑水肿与颅内压增高、梗死后出血、癫痫、吞咽困难、肺炎、排尿障碍与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问题的评估与处理。早期康复和二级预防也非常重要,卒中后应尽早开始坐、站、走等活动,并进行多方面的康复训练。同时,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控制血压、血糖,使用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等治疗方法,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