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治疗及注意事项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疾病,主要由于人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所引起。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方法包括重视营养知识教育,改善婴儿喂养方式,提倡母乳喂养和添加辅食,适当补充铁剂,全面均衡饮食,避免严格素食等。同时,在钩虫流行区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及时治疗月经过多和慢性消化道出血等疾病也很重要。
易患缺铁性贫血的人群包括断奶前后辅食添加不够的1-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尤其是有偏食习惯的),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月经过多或妊娠期妇女),以及老年人(尤其是牙齿脱落或不恰当地限制肉食的)。
富含铁的食物有瘦肉、动物血、大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其中,动物肉类中的铁剂存在于肌红蛋白内,容易被吸收。
治疗缺铁性贫血首选口服铁剂,因为铁是细胞的必须微量元素,口服铁剂可以根据体内铁的多少补充,避免盲目地铁吸收过多。然而,口服铁剂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胃部不适、腹胀、恶心、腹泻等,进餐时或餐后服用铁剂可减少不良反应。如果儿童服用液体铁剂,应使用吸管吸入,以免铁染黑牙齿。
服用铁剂时,维生素C可以帮助高价铁还原为低价的F2+,便于在肠内吸收。因此,补充维生素C可能有助于提高铁的吸收效率。然而,茶叶中的鞣酸盐和磷酸盐能与铁结合为不溶解的复合物,影响铁的吸收,所以在服用铁剂时应避免饮浓茶。
治疗缺铁性贫血需要持续服用铁剂,直到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水平,并且血清铁蛋白水平达50ng/dl后才可停药。若无条件测定血清铁蛋白,建议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铁剂3个月后才停药。
如果缺铁性贫血治疗效果不佳,可能的原因包括未去除造成缺铁的原因,铁剂补充量不足,患者同时有其他原因的营养性贫血存在,或者诊断有错误。市面上出售的“补血剂”和某些含铁食物不能替代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缺铁的患者在服用铁剂时最好用铁蛋白进行监测,以避免体内铁过多而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影响器官的功能。
如果缺铁患者不能耐受口服铁剂,可以考虑胃肠外给药,如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铁剂。但这种方法需要计算应补充的总量,并且可能引起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结炎、头痛、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等不良反应,甚至偶尔出现过敏反应,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