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障碍:流行病学、共病、发病危险因素与疾病负担
强迫障碍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精神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疾病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入,美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手册第5版将其从焦虑障碍中独立出来。然而,强迫障碍的症状多变且怪异,患者对药物及心理治疗的反应不佳或抵触,使得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感到困惑和棘手。因此,专家们在大量文献复习和充分学术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强迫障碍诊疗概要”,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强迫障碍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改善治疗结局。
强迫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在0.8%~3.0%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19~29岁。约56%~83%的强迫障碍患者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该疾病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的疾病,病前人格、遗传风险、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都有影响。强迫障碍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致残性影响。然而,很多患者并不寻求医治,可能是由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强迫症状很奇怪但不认为是疾病表现、对强迫症状感到难堪而隐瞒、认为疾病可以自愈、不知如何求助等原因。
强迫障碍的流行病学概况显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6~34岁组患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有所降低。城乡患病率对比显示,国内研究报告无明显差异,国外研究显示城市高于农村。强迫障碍的共病情况表明,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和贪食症、酒精或物质滥用或依赖、抽动障碍和一系列的强迫谱系障碍都是常见的共患病。强迫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率为12%~85%,与其他焦虑障碍的共病率为24%~70%。强迫障碍患者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8~10倍。
强迫障碍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家系遗传研究发现的遗传性、神经生化学研究发现的5-羟色胺功能异常、眶额回、尾状核、扣带前回和丘脑等病理研究的重点区域、儿童时期成长的经历和所受到的教育等。其他的危险因素还有可卡因使用者、女性、失业、酒依赖者、情感障碍及恐惧障碍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女性幼年性虐待史也是强迫障碍的高危因素。
强迫障碍对患者的功能损害主要体现在个人功能损害和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强迫障碍患者功能受损程度与糖尿病、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各种疾病引起的功能损害相似。强迫障碍也给家庭成员造成重大的负担,社交活动减少,导致隔离感和压抑感增加。强迫障碍男性患者更易长期失业和接受经济援助。强迫障碍位列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排名第十位的致残性疾病,在15~44岁女性中,该疾病甚至成为前五位致残性病因。
医疗服务使用情况显示,只有34%的患者寻求医学治疗,在症状出现到确诊大概平均要经历17年。普通人群中的知晓情况调查发现强迫障碍知晓率最低(11.5%)。误诊漏诊情况也需要引起注意,强迫障碍就诊人数占总门诊人数1.8%,误诊率26.3%,明显低于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的误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