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手术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经验与探讨
本文报告了31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14~53岁,平均33岁。病程4小时~12年。症状体征主要包括出血突然发病、头痛、一侧肢体活动不灵、反复癫痫发作、颅神经损害、眩晕、共济失调、交叉性轻度瘫痪、意识障碍、梗阻性脑积水等。CT扫描显示相应部位脑干内出血27例,未发现异常4例。MRI检查发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影,强化效应明显。半球大于3cm的病灶影象学共性为CT示脑内不规则混杂密度影,MRI示脑内菜花状信号异常,瘤周未见水肿。手术方法根据病灶位置选择不同入路,操作时保持病人自主呼吸,选择肿瘤最接近脑干表面部位进入,取瘤前保持病人自主呼吸,以便观察操作对呼吸的影响。结果显示,镜下全切30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偏瘫、癫痫、颅神经损害等,但大部分症状有所改善或保持原状。病理结果均为海绵状血管瘤。讨论部分指出,海绵状血管瘤是脑血管畸形的一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癫痫、出血和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总体发病率较低,但属脑干常见疾病,手术与否存有争议。对于进行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引起临床神经功能障碍的瘤内出血、病灶靠近脑干表面以及由于病变内部出血引起显著的占位效应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半球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应严格在病灶周围与正常脑组织间的胶质膜层剥离,牵拉时向病灶侧用力,并电灼病灶表面使其皱缩获得手术空间。脑干肿瘤手术危险性大,尤其是靠近延髓闩部的操作时,很容易造成呼吸暂停,应采取保留病人自主呼吸并密切观察的方法。手术切除应彻底,将异常的纤维及血窦包膜彻底分离并摘除。术中先将陈旧性出血吸除,使手术空间扩大,然后沿血肿壁周围分离,电灼及切断周围的血管联系。瘤内切除时应尽量使用明胶海绵进行压迫止血,减少电凝次数,并将电凝电流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减少手术创伤。分离病变周边时,应紧贴瘤壁进行分离。由于病变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的脑组织是有功能的,故应尽量保持瘤外含铁血黄素环的完整。如皮质切口小于血管瘤直径,可分块切除血管瘤,以减少对正常脑干的牵拉。另外,选择最佳手术入路、不同性质肿瘤采取不同取瘤顺序以及高倍镜下贯彻始终的细心轻柔操作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