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偏瘫儿童的步态特点:从髋、膝、踝控制谈起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主要由脑部非进行性损伤引起。其中,痉挛型偏瘫约占脑性瘫痪发病率的30%,其特点是双侧非对称性运动发展及异常步态模式。那么,偏瘫儿童的步态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偏瘫儿童的步态周期存在明显的异常。偏瘫侧肢体支撑相缩短,对侧肢体摆动加快,但由于偏瘫侧足无法及时从跖屈位变为背屈位,导致支撑不稳。患儿通过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来代偿。同时,偏瘫侧预承重期表现为肌力缺乏造成周期延长以缓冲身体重量的时间,足跖屈内翻造成着地不稳。偏瘫侧摆动前期由于预承重期着地不稳,又直接造成偏瘫侧肢体摆动准备不足,结果步长缩短;摆动相由于屈膝和踝背屈不充分,造成患儿以髋关节外展外旋来代偿的划圈步态和足擦地拖曳。
其次,偏瘫儿童的行走动力学也存在问题。偏瘫侧支撑相和躯干向偏瘫侧侧屈;骨盆过度后倾后旋;髋关节支撑能力差;膝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距小腿关节内翻、跖屈;足外侧或全脚掌着地造成患儿着地不稳且前行能力不够。偏瘫侧迈步期主要表现为偏瘫侧下肢上提时出现骨盆的上提后撤,在屈曲的模式下出现偏瘫侧屈曲,髋部外展外旋的划圈步态;在伸展的模式下则以足内翻,尖足着地擦地而过,而躯干向支撑侧倾斜,着地时偏瘫侧膝关节不能自如屈伸。
此外,偏瘫儿童的能量代谢也受到影响。由于下肢肌力不足和伸肌痉挛共同运动模式造成了患儿需要用力时,如在偏瘫侧摆动前期,却能量补充不足。而不需要用力时,如摆动期,偏瘫侧肢体的高紧张状态造成了多余的能量消耗。
最后,髋、膝、踝控制对步态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髋关节的屈髋肌和外展肌的自主支配程度、启动的先后以及肌力的强弱是导致偏瘫异常运动模式的主要因素。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是正常步行模式中的主要因素,而偏瘫儿童常因膝关节过度伸展,在支撑相时导致下肢稳定性不足,或者是过度屈曲在摆动相缺乏灵活性而限制下肢自由前进。踝关节背屈能否出现,对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偏瘫患儿下肢常伴有共同运动只要能主动控制髋关节,就可能行走,但偏瘫侧肢体向前摆动时,如果足尖不能离地并伴足内翻,会使身体重心不能充分转移至偏瘫侧,影响患肢的平衡能力与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