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发生的感染性肺炎,包括在入院前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发病的肺炎。CAP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重症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腺病毒肺炎等遗留的气道闭塞,可能会导致慢性气道疾病和影响生命质量。为了提高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制定了《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
CAP的主要病原体包括呼吸道病毒、细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细菌中,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非典型微生物如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也可能引起CAP。混合感染在儿童中很常见,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儿童。
在诊断CAP时,需要确定是否为感染性肺炎,并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高危因素。轻症肺炎可以在家中治疗,而重症肺炎需要住院治疗。治疗原则是安全有效,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组织部位浓度和不良反应等选择抗菌药物。同时,需要注意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特别是流感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易在病房传播的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呼吸支持和对症治疗同样重要。呼吸支持包括保持气道通畅、普通氧疗、无创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则根据需要进行退热、祛痰和平喘等。中医药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
并发症的评估和治疗也不能忽视。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病毒性脑病、脑膜炎等并发症需要按相应的疾病处理。对于脓胸和气胸,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肺切除手术一般应避免,除非出现内科难以治疗的并发症。
最后,预防是关键。注意开窗通风,少到人口密集和通风条件差的场合,避免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可以有效降低CAP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