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在判断孩子是否患有细菌或病毒感染时,不能仅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来做出诊断。只有同时中粒细胞数量增加,才可能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医生需要根据病史和体检结果来确定感染部位,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极少出现细菌和病毒同时感染的情况,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同时使用并不常见。
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中性)白细胞数量等指标具有相关性,尤其与白细胞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CRP可以帮助鉴别感染类型:细菌感染时,CRP水平升高;而病毒感染时,CRP不升高或轻度升高。医生可以根据CRP结果选择针对性的药物。
发热是炎症的结果,可能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过敏等多种因素引起。千万不要认为咽红、流涕、咳嗽就一定是细菌感染。如果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至少超过15×10*9/L和CRP超过30,才可能是细菌感染。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抗生素滥用。
对于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抗生素无效。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良药可以治疗病毒感染。因此,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包括气雾治疗。病毒感染期间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对于呼吸道症状,可以使用口服药物或雾化治疗。
如果孩子患有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极少会并发细菌感染。只有在患病期间密切接触了细菌感染的病人时,才可能出现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一般来说,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会反复3-5天;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需要控制感染后体温才可恢复正常。
引起发烧的原因中,感染是常见的原因,但并不意味着细菌是主因。因此,抗生素不是治疗发热的主要药物,除非证实引起发热的原因为细菌感染。咳嗽也是如此,只有细菌引起的咳嗽,才需用抗生素。呼吸道感染(不论是病毒,还是细菌,或是支原体等)初期都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水肿,随着感染得到控制,水肿部位开始好转,转为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会刺激呼吸道引发咳嗽。所以,呼吸道感染后期出现咳嗽是必然发展的过程。口服或雾化化痰药即可解决,但需要几天时间。此间抗生素无效。
腹泻时,应结合发病过程和便常规+潜血进行诊断。若大便中有脓血,便常规示每高倍视野超过15-20个白细胞和/或红细胞,应考虑细菌感染,同时应做大便培养;若稀水样便,便常规未见或偶见红/白细胞,结合病史可考虑病毒感染或并发乳糖不耐受;若大便带血,可考虑食物过敏或外科问题。对于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应尽快使用益生菌干预使病菌和毒素排空。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发热在先,且先期多有呕吐的表现。发热、呕吐后,第一次排便未必是腹泻,但紧接着就会出现腹泻。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大便中往往可见粘液、甚至脓血样物质,每次排便量有限;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往往为稀水样大便,每次排便量很多,易出现脱水。家长在孩子腹泻时应尽快(2小时内)将取出的大便标本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并预防脱水。少量多次饮淡糖盐水,若4小时内没有排尿,应该到医院输液。
手足口病是典型的因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先期高热,继之出现手、脚、咽部、肛周等部位的皮疹。没有明确合并细菌感染之前没必要使用抗生素。即使早期使用抗生素也没有预防细菌感染的效果。初期发热期间多饮水,适当使用退热药。口腔溃疡期间,尽可能给孩子多因偏凉的水或稀饭,尽可能保证入量,度过艰难的几天。若口服入量很难保证,可考虑静脉补液。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颊炎都是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生素。由于两病都会造成咽部出现疱疹、破溃、部分出现“继发感染”。如果真出现继发咽部细菌感染,多半只能添加抗生素了。鼓励孩子不断喝水,冲洗咽部,是最为有效的预防咽部继发感染的方法。抗生素只治疗细菌感染,不能预防。
喘息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或过敏所致,很少是细菌感染,表现为急性咳喘和/或发热。除了根据体温酌情使用退热剂外,主要治疗是解除造成咳喘的支气管痉挛和协助排痰的祛痰治疗,多选用雾化吸入的气道治疗方式。抗生素只针对严重细菌感染,抗病毒药一般也不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对于细菌感染,如果使用了抗生素,就应足量足时间使用。抗生素疗程一般应该在5-10天。阿奇霉素建议使用三天,是因为此药代谢周期长,连服三天可起到6天的作用。只要体温恢复正常,就意味病情急期已度过,开始进入恢复期。恢复期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后续症状,比如:咳嗽(呼吸道感染后)、皮疹(幼儿急疹)等。后续还会存在一定天数。此间可以使用一些对症的药物。感染的严重程度不是以病毒或细菌感染作为标准,应该以感染程度作为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化验可反映感染程度。其实,孩子的难受程度是反映感染严重程度的最好指标。如孩子精神状况好,即使高热也不用高于着急;如孩子精神状况差,即使不发烧也应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