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与其后遗神经痛的规范化诊疗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这种疾病好发于胸部(肋间神经)、颈部(颈神经)、头颅部(三叉神经)和腰骶部(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表明,5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的发病率超过了14.2‰,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的发病率更高,达到14.5‰~53.6‰。此外,压力、家族聚集性等因素也可能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包括前驱期和出疹期。前驱期的临床表现为轻度乏力、低热、无畏寒、食欲下降以及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持续1-3天。出疹期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常伴有神经痛。播散型带状疱疹则指病毒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临床表现为在带状疱疹出现几日后,疱疹播散至全身,常常伴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治疗带状疱疹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止痛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局部治疗。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及泛昔洛韦是首选药物。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神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局部治疗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内衣,并使用干燥、消炎的外用药物和物理治疗如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紫外线及氦氖激光等局部照射来缓解疼痛,促进水疱干涸和结痂。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指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持续存在的疾病。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为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1个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患区范围内可见明显的色素沉着改变;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明确的带状疱疹病史,患区有明显的感觉和触觉异常,疼痛因触碰衣服或床单而加剧;自发性刀割样或电击样疼痛或麻刺感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微创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惊厥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药物、阿片类药物、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和局部用药。微创治疗包括硬膜外腔自控镇痛技术、脉冲射频技术、脊髓刺激术和经皮外周神经刺激术等。